調查:疫下逾一成市民心理創傷 社會事件影響子女更大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及社會事件持續影響港人情緒,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學院一項調查發現,有逾一成父母及子女面對新冠疫情有心理創傷徵狀。調查同時顯示,2019年至20年的「社會事件」,對子女心理影響較新冠疫情更大,有逾一成父母和約兩成子女對事件有心理創傷徵狀。理大團隊指出,家庭抗逆力有助減輕受訪者在面對疫情及社會事件感受到的抑鬱、焦慮及負面情緒,反映面對逆境家人互相支持尤其重要。
去年7月至12月期間研究團隊以問卷訪問本港1020個家庭,受訪父、母及子女的平均年齡分別為51.2歲、46.6歲及16.4歲。調查以多個題目為指標,量度家長及子女在面對新冠疫情和社會事件等壓力事件的心理健康情G。
結果顯示,有11%至18%受訪父母及子女面對疫情有心理創傷徵狀,量度指標包括有多大程度會無意想起疫情及防疫措施、多大程度認為自己警覺性高和處處提防等。
另外,有13%至16%受訪父母及20%至25%子女就2019至2020年發生的社會事件產生心理創傷徵狀,量度父母對社會事件感受的心理創傷指標包括,有多大程度認為其他發生的事不停令他想起社會事件及近年社會政治變化、嘗試不談論有關社會事件及近年社會政治變化的話題;量度子女有關的心理創傷指標則包括,會否對社會事件或近年社會政治變化有一陣陣強烈的感覺等。
近五成人逆境時未獲情感支持
結果亦顯示,有約五成受訪父親、四成母親及近四成子女在面對逆境時不會由他人身上得到情感支持。負責研究的理大應用社會學系副教授梁倩表示,訪問時仍未爆發第五波疫情,但已有逾一成受訪者出現心理創傷徵狀,反映家庭面對不安的情緒很大,情G響起警號。
團隊:家人互相支持尤其重要
她又稱,疫情或社會事件等較大的壓力事件,所產生的創傷需要較長時間復元,面對如此大的衝擊及逆境,家庭往往會出現混亂,成員之間要培養更多面對逆境的想法、建立「家庭抗逆力」,有效減輕對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她舉例,不少母親感染新冠病毒後會自我批評及內疚,但若丈夫及子女主動協助做家務、不埋怨,母親的內疚及負面情緒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