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境前行】加強官產學研 冀吸科技巨企來港
【明報專訊】除抗疫科技外,新冠病毒疫情亦顯示了生物科技的商機及重要性,香港屬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股融資中心。科技園公司董事局主席查毅超認為,香港於學界人才及研究均出色,未來加強「官產學研」配合,本港生物科技發展勢頭良好,亦相信可藉本地研發,吸引科技巨企來港。
吸納學者 科技變初創「落地」
港交所自2018年推出新上市制度,容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集資,28家公司3年間吸納市場逾475億港元(見表)。查毅超憶述自己兩年前接任科技園主席,園區約有50家生物科技公司,現時已增兩倍至150家,而科技園的Inno HK平台亦吸納多名教授,「將來他們的科技會變成startup(初創),或和我們的公司合作」,冀令研究「落地」。
港創科「官產學研」配合被指未夠完善,查毅超承認過去由研究到工業「中間那步,沒人肯行,教授不懂行,工業家有些不懂行,有些不想行,不想投資」。然而,他說近年政府透過創新及科技基金支持,「業界出3元,政府出7元」,政府替商界承擔了部分風險,已令大學研究「落地」產品有所增加,「坊間不知道的」。
中美角力見機遇 中資巨企或回流
對於中美角力可會影響本地初創發展,查毅超說,在Inno HK平台中,本地大學與外國不同大學合作,「也有美國大學」,互相衝擊思維,而研發的比例仍是香港為主,相信如「美國大學有不同計劃,不合作了,亦有第二家大學取代」。兩國角力下香港亦有機遇,有研究報告稱在美國上市的中資巨企或回流,不排除以香港為基地,「絕對是好的機遇,當然希望(他們)來香港,不去新加坡」。被問到如何突顯香港優勢吸引企業,查毅超仍是高舉本地學術界:「不是講錢,我們大學『比鄰近國家優勝』,要好珍惜同學和學者,對香港有好大貢獻。」
下周一專訪: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