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答題指引
【明報專訊】.新聞議題:中國「惜食令」
.學習單元: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
.顧問教師:華英中學通識科教師 賴礎賢
◆學習目標
知識
•了解中國呼籲減少餐飲浪費的原因
•明白維持糧食安全對國家的重要
技能
•分析漫畫特徵、歸納因素
•提出準則比較不同手段
態度及價值觀
•學習珍惜食物,提升對糧食安全的關注,作有識見的決定
■資料回應題
◆1.詮釋漫畫中呈現中國出現餐飲浪費現象的因素。
參考論點
•傳統觀念
傳統觀念是導致餐飲浪費現象出現的因素之一。中國傳統觀念重視家族傳承及家庭關係,若家族有喜事多會宴請親朋慶祝,既表示家族規模將擴大,亦代表家族後繼有人,甚至以此與他人比較,結果如資料A漫畫所示,家庭與家庭之間互相比較宴會規模,造成餐飲浪費。
•經濟能力增長
經濟能力急速增長亦是中國出現餐飲浪費現象的因素之一。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均收入不斷增加,然而市民未必具足夠理財及道德教育,有市民在收入急增後大肆消費,如漫畫中的人物般,認為只要是消費者就能肆意浪費食物,造成餐飲浪費。
◆2.「制止食物浪費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有莫大裨益。」資料C如何支持這項聲稱?
參考論點
•提升環境的可持續性
根據資料C所示,糧食生產過程消耗水、土、能源等環境資源。例如大量生產農作物會對土地造成過大負擔,農地或因過度開墾、養分不足而變成荒地。畜牧業釋出大量甲烷,加劇氣候暖化。因此如浪費糧食加劇,上述生產糧食帶來的環境破壞亦會加劇,因此,制止食物浪費,從源頭減少消耗環境能源,有助提升環境發展的可持續性。
•維持社會穩定
當一國經常浪費糧食,長遠可能影響國家的糧食安全。如資料C所示,2015年僅城市餐飲的浪費量就相當於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糧,加上城市化急劇擴展,中國對糧食的需求持續急增。惟資料C提及,近年國際局勢不穩,如糧食供應過分倚賴外國入口,可能影響中國在外交上的話語權,長遠不利外交以至社會的穩定性。因此,減少浪費食物有助維持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延伸回應題
◆3.你是否同意「立法是中國最有效減少食物浪費的做法」?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意見。
【解題】題目是比較題,作答時須在每段提出比較標準,並列出比較對象,比較立法及其他手段的相對優點/缺點
參考論點
同意:
→ 效果即時
立法相比教育,更能發揮立竿見影的效果。立法是指透過法例限制食肆或消費者浪費食物,例如限制食肆提供的餐飲分量,如有違法,食肆須承擔罰款,因此相關手段往往具阻嚇性,能即時見效。反之,教育需要長時間才能改變人的價值觀,要培養節約觀念耗時甚長,加上教育欠制約效果,即使人民繼續浪費食物,亦不用受罰,所以往往收效甚微。
→ 設定義及標準
立法能就浪費食物提供清晰的定義及標準,公眾容易跟從及執行。相反,只發出指引呼籲市民別浪費食物,一來欠缺法律基礎,市民可不跟從,另外食肆也可能自行詮釋指引內容,最終惜食的定義及制度各有不同,公眾難以適應,甚至可能出現爭拗,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不同意:
→ 教育比立法更尊重人權
購物選擇權是基本權利之一,消費者付出相應金錢後,有權選擇物品的種類及分量。如果透過立法強制消費者購買食物的分量,這將限制其自由及權利,此外,人人食量不同,立法限制食物分量甚難定義。反之,透過教育等軟性手段,讓公眾明白「惜食」的重要,繼而根本地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更能平衡個人權利和減少浪費食物的需要。
→ 推動廚餘回收更有效
透過立法限制浪費食物,執行難度高,因為政府難以派員監察食肆及食客是否浪費食物。反之,透過推動廚餘回收,不論公眾對食物的需求多與少,只要剩餘的食物用作其他用途,例如作有機肥料或廚餘發電,廚餘便不會浪費,同時公眾爭議亦少,既易推行,可行性亦高,因此比立法更為有效。
■學習及答題指引,可於明報通識網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200917BZ.doc
[通通識 第6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