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香港,閱讀風氣不算盛行,內地則與香港不同,有不少人都喜歡閱讀,尤其喜歡網絡小說。網絡小說可以說是內地的一種流行文化,涵蓋各個年齡層。在內地的巴士、地鐵、餐廳,不難見到有人用手機閱讀網絡小說。大家可從網絡小說的文化及市場,了解目前的中國社會的現G。
文:聖公會聖西門呂明才中學通識科教師 葉啟昌
首先,內地的網絡小說市場非常成熟。根據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下稱報告),2018年內地重點網絡文學企業總營業收入達342億元(人民幣,下同)。2019年8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G統計報告》指出,截至同年6月,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4.55億,佔整體網民逾50%。2018年內地最高收入的網絡作家「唐家三少」年收入達1.3億元。以上數據可見,內地網絡小說市場之大,足以令作家全職寫作。
產業百億計 攻大小熒幕掀風潮
此外,內地的網絡小說發展不止停留在網絡,且具有完整的產品發展鏈。當地的網絡小說公司會挑選一些優秀作品多元化發展,例如協助出版實體書,或發展成網上動畫、漫畫、遊戲,當中較受歡迎的作品更會搬上電視及電影銀幕,不時引起風潮。例如2011年由網絡小說改編的一齣宮廷電視劇,就成為當年內地電視劇的王者,女主角更憑此劇成為大紅人。
內地一些改編的網絡作品也會在外地播放,在部分東南亞國家引起迴響,是中國近年文化輸出的代表之一。報告提到,2018年與網絡文學相關的改編電影有203部、改編電視劇239部、改編動漫569部、改編遊戲96部。由此可見,網絡小說具備經濟價值。
當然,經濟價值之外,內地網絡小說也有其他關注點,包括對知識產權的尊重。網絡小說的其中一個類別是「同人」,即將某部作品中的人物、內容二次創作,小則借用名字、大則利用原本的小說內容再創作,例如更改結局,近年較多內地作者借用的題材是日本的動漫作品和美國的英雄電影。
「同人」小說流行 易惹侵權糾紛
武俠小說更長年是「同人」的熱門題材,以金庸作品為例,不少網絡作品小則提及「降龍十八掌」、「九陽神功」、「獨孤九劍」等武術,大則改寫金庸的作品,例如改寫成有人穿越到小說《射鵰英雄傳》的世界中,與女主角黃蓉成親。部分「同人」作品更會跨界比武,例如把武俠小說作家黃易、古龍所寫的武功融入金庸作品中。這固然有創意,令不少人大感新奇,但由於作者可能因為「同人」作品而賺錢,而他們又沒有付版權費給原作者及出版社,實屬「擦邊球」,很容易引起法律爭議。2017年金庸便將內地作家江南告上法庭,因為後者二次創作其小說人物,最後江南需要賠償188萬元人民幣予金庸,停止複製、發行,並封存及銷珙袺鬺@品。
[通通識 第6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