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據政府《2018年香港貧窮情G報告》(下稱《報告》),政策介入後共有9.01萬貧窮青年,青年貧窮率為9.3%,貧窮率連升3年並創10年新高,社聯認為這顯示扶貧措施未能協助弱勢青年。
.數看青年貧窮(2018年)(見表)
.青年貧窮率變幅(表)
.貧窮青年在做什麼?(圖)
.18至24歲貧窮青年:62,900人(圖)
.25至29歲貧窮青年:27,200人(圖)
.2018年貧窮青年個人特徵(圖)
■導致青年貧窮的可能原因
家庭負擔重
《報告》指出,25至29歲的貧窮青年,有近四成半有工作,當中67.9%是家中唯一經濟支柱,家庭負擔較重,因此即使個人收入不低仍不足以脫貧。政策介入後,整體貧窮青年計,83.3%與父母同住,逾七成為三至四人住戶。整體貧窮青年中,逾七成居於在職住戶,但同時約一半(49.5%)只有一名在職成員,且大多從事較低技術職位;由於住戶收入有限,家庭負擔又較重,貧窮風險較高。
在學減收入
青年有更多接受專上教育的機會,根據政府統計處綜合住戶統計調查,18至24歲青年就學比率由2015年的53%升至2018年的53.5%。在學青年的收入有限,貧窮青年中有不少學生同時以兼職形式工作,收入亦較全職工作者少,貧窮風險較高。
據《報告》,在18至24歲的青年當中,有近六成仍是學生;而25至29歲當中亦有近一成是學生。政府指部分青年是因為處於經濟身分的轉換期而處於貧窮線下,他們的貧窮個案或屬過渡性質,當他們畢業並投入職場後,可望憑就業收入改善其住戶的貧窮情G。
就業市場停滯
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2019年12月接受港台節目訪問時表示,青年失業率高與「裸辭」現象有關,他指年輕人由一份工轉去另一份工的空窗期比較長,統計時部分年輕人為零收入,導致貧窮率上升。社福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臻回應指年輕人「裸辭」為青年貧窮率升的近因,主因是現時就業市場停滯,年輕人欠就業前景而「裸辭」。
明愛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院教授黃於唱認為,本港就業市場側重金融、地產、旅遊、零售等範疇,不夠多元化,青年即使大專畢業仍難找到合適工作。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亦指,政府近年茪O鼓勵青年把握大灣區商機、創業,卻無營造出多元化的就業生態,未能滿足不同類型青年就業需要。
向上流機會減
大專教育普及,但就業市場未必能吸納所有大學生勞工,高學歷青年如只從事低技能職位,可能增加貧窮風險。新論壇和新青年論壇分析政府統計處的數據,2018年12月發布香港各世代大學生收入比較研究,發現從事低技能職位的大學學歷勞工人數上升,由1997年的3.04萬人,增至2017年的17.71萬人,上升4.8倍。從事低技能職位的大學學歷勞工比例,亦從1997年的8.4%升至2017年的16.4%新高,反映學歷和職位錯配的問題持續惡化。
該報告亦發現大學學歷勞工數量由1997年36.19萬人升至2017年的107.84萬人,以初入職收入中位數比較,1997年的大學畢業生為15,457元,2017年跌至14,395元。立法會議員吳永嘉2018年7月撰文指出,雖然大專的學額、課程及就讀人數不斷增加,但相應的職位數目未能滿足需求,有大學生要「屈就」收入較低的工作,社會向上流動的通道出現堵塞,毋須大學學歷的職業也吸引不少大學生降格競逐,部分人更在畢業後徘徊於貧窮線邊緣。
扶貧成效減弱
《報告》指恆常現金政策的扶貧成效減弱是青年貧窮率上升的原因之一。2015年恆常現金政策介入後後,青年貧窮率減4個百分點,然後減幅開始收窄,至2018年只減3.3個百分點。《報告》指這是教育津貼的扶貧成效減所致。教育津貼對整體青年的扶貧成效由2015年的1.9個百分點逐年下降至2018年的1.4個百分點,受惠人數佔18至24歲青年人口的比率亦由7.9%下跌至6.3%。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表示,政府有「愈扶愈貧」的情G,扶貧措施不到位,亦指政府雖然派錢扶貧,但青年鮮有受惠。
全職照料家務
部分青年要全職照顧家務,導致未有工作收入。2018年25至29歲貧窮青年中,有逾一成半人全職料理家務,當中逾八成為女性,未有從事任何經濟活動。明愛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院教授黃於唱指,本港長者及幼兒服務不足,有青年要全職照顧家中長者或小朋友,令家中就業人口減少,增加貧窮風險。香港社區組織協會2019年5月發表的「基層婦女就業支援政策與服務研究報告」亦指出,本港的託兒服務資源缺乏,使部分女性難以投入職場,就業率低令婦女及家庭更易陷入貧窮狀態。
[通通識 第6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