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議題:青年貧窮
.學習單元: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顧問教師:元朗商會中學通識教育科主任 黃鳳鳴
◆學習目標
知識
•認識本港青年貧窮問題,了解扶貧方法及作用
技能
•歸納本港青年貧窮出現的因素
•評估不同扶貧方法成效
態度及價值觀
•承擔公民責任,關注本港青年貧窮的情G,反思社會各界可如何改善青年貧窮問題
■資料回應題
◆1.描述資料A所顯示青年貧窮情G的現象。
【解題】 學生應仔細分析數據(包括橫向及縱向比較),歸納出趨勢及現象
參考論點:
政策介入後青年貧窮率不跌反升
根據資料A,雖然政策介入後2017年香港青年的貧窮人口曾輕微下降至86,400人,但總體而言貧窮人口由2015年的80,800人上升至2018年的90,100人,增加11.5%,增幅顯著。即使有政策介入,貧窮率仍有上升趨勢,由2015年的7.9%持續上升至2018年的9.3%,增加1.4個百分點。可見,2015至2018年間青年貧窮人口及貧窮率在政策介入後均上升,扶貧效果並不顯著。
◆2.參考資料,歸納導致本港青年貧窮的兩個因素。
參考論點:
?社會上流機會減少
大專教育普及,但就業市場未必有足夠的職位吸納所有專上教育畢業生,部分高學歷青年只能從事低薪、低技術工作,失去向上流動的階梯,無法透過就業改善自身的經濟條件。如資料B的學者指出,本港就業市場側重金融、地產等範疇,產業單一之餘競爭大,令部分高學歷青年難找到合適工作,學歷和職位錯配的問題令青少年貧窮問題持續惡化。
?家庭社經地位低
政府在《2018年香港貧窮情G報告》指出25至29歲貧窮青年中有近四成半屬在職貧窮,當中67.9%是住戶內唯一的在職成員,家庭負擔較重,令青年難以脫貧。正如資料B中的「窮忙族」青年提及曾考慮繼續進修以改善自己的就業條件,但因家庭經濟拮据而放棄。資源匱乏削弱青少年學習和發展的機會,如未能參與各種課外活動或補習班等,長遠削弱其社會競爭力。青年完成學業後或難以找到收入理想的工作,無法改善個人及家庭的經濟能力,最終形成跨代貧窮,難以脫貧。
■延伸回應題
◆3.你是否同意「政府加強經濟資助」是紓緩青年貧窮問題的有效方法?參考資料及就你所見,解釋你的答案。
參考論點
同意:
→ 維持社會公平
提供經濟資助是青年扶貧的重要方法,使其生活水準能達到社會可以接受的程度,脫離生活入不敷支的狀G,讓青少年能繼續學習和發展。正如資料C的文憑試考生經濟拮据,需執紙皮及做散工以幫補生活開支,晚上才有時間溫習。若政府能加強援助這些貧窮青年,可助社會的資源分配更平均,推動貧窮青年發展個人長處,長遠有效解決跨代貧窮問題。
→ 提高社會流動性
提供經濟資助可直接增加青年升學的機會,協助他們向上流動。當個人學歷及技能愈高,普遍較能找到薪酬優厚的職業,有助脫貧。正如資料B的「窮忙族」青年指出,曾考慮修讀高級文憑課程改善就業條件,但因家庭收入低而放棄。為貧窮青年提供學費資助,讓他們進修以獲認可資歷,可提升貧窮青年向上流動的動力。
不同意:
→ 治標不治本
政府加強經濟資助如「專上學生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助貧窮青年透過持續進修而增上流的機會。然而,正如資料B的學者指出,本港經濟產業欠多元,青少年難向上流動的根本原因是本地產業過度集中於四大支柱行業而令工種狹窄。政府應鼓勵商會帶頭與企業合作,提供多元化的實習機會,讓受僱能力較弱的青年嘗試不同的工種,擴闊視野及提升工作能力,更有助青年脫貧。
→ 針對性不夠
資料A的圖表反映政策介入後,青年貧窮情G繼續惡化,貧窮率由2015年至2018年增加1.4個百分點,可見經濟資助未能有效紓緩青年貧窮問題。反之,加強職業培訓更能針對貧窮青年出現的成因並加以改善。貧窮青年大多來自低收入家庭,他們缺乏人生目標及職業導向規劃。政府可加強生涯規劃,例如「展翅青見計劃」等,加強職業培訓幫助青年認識自我和職業志向,豐富他們的工作技能及經驗,比起增加經濟資助更能提升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學習及答題指引,可於明報通識網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200116BZ.doc
[通通識 第6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