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台灣大選選情去年7月後逆轉,與香港反修例運動形勢息息相關,「香港因素」甚至被認為左右了選情,「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說法,觸動台灣中間選民及年輕世代投票。但多名受訪者均認為,香港只是「中國因素的一個例子」,不能稱為決定性。另有學者認為,以選舉策略看「香港因素」很重要,但還應從不同視角並結合群體特性分析。 台灣基督長老濟南教會在反修例運動中曾支援200多名港人,教會義工、研究台灣白色恐怖的作家龔昭勳對本報表示,「香港因素其實是中國因素,從去年1月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開始,香港就是這個例子,讓台灣人看到了一國兩制會怎麼樣」。他認為台灣最重要的是自由民主的價值,而國民黨的三民主義「是假的」,因此要維護民主制度,「國民黨要消失」。 稱反修例激發政治冷感選民 移居台灣20年的港人謝雪浩觀察到,大選投票率向來高過地方選舉,「地方選舉不會有什麼海外選民返鄉投票,大選則不同」。另外從選民考慮因素看,「『九合一』時人們認為民進黨施政有缺點,投國民黨試試看」,「地方選舉注重地方服務,類似香港的區議會選舉,大選比較注重總體政策和對大陸的態度」。謝雪浩表示,蔡英文擅「打逆境波」,2018年11月九合一選舉後經歷民調低谷,至去年5、6月時已經追回,「香港事件只是拉開差距」,促使中間選民歸隊、激發原先「政治冷感」的選民投票。多名居港台灣人則對本報稱,國民黨黨內初選的政治爭鬥、韓國瑜背棄市長承諾及其「口無遮攔」的個性,令他們「不會投韓」。 研究媒體審查及宣傳制度的前媒體人、香港浸會大學助理教授閭丘露薇對本報說,「以選舉策略的角度看,香港議題很重要」。她說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民進黨對議題的宣傳力度,也體現在國民黨對話題「雖被動卻無法迴避」。閭丘露薇認為「看選舉很難找到一個共性標準」,因此不敢說目前大局已定,「像2016年美國大選時就出現了民調偏差」。 學者:藍營對港議題「被動卻無法迴避」 她指出,大選民調容易被選民「灌水」,亦可能涉及政黨操作,但可以從一些「毋須撒謊的議題」分析選情,譬如台灣有對「是否支持一國兩制」、「今日台灣明日香港擔心度」的民調,從數據上看,逾九成台灣人無法接受一國兩制,對後者則是55%表示擔心,37%不擔心;唯有從不同視角觀察,才能更掌握選舉的全貌。 (台灣大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