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任教中學的Raymond於反修例運動與年輕人同喜同悲。受傷過後,人人知道他「好黃」,學生與舊生放心向他吐真言。有舊生聲援理大示威者時,更與他開設通訊小組報平安。一場抗爭連結師生,但他不無唏噓,「以往是叫他們乖乖讀書,認真學習,如今卻要討論哪些地方安全、哪些裝備較好,其實很心痛」。他總盼年輕人開心成長,奈何政府拒正視問題根源,迫使他們押上前途與青春,流血抗爭。 嘆政府「孤立年輕人令其更激進」 在大學修讀社會科學的Raymond對教育感興趣,有感能夠助人,畢業後成為教師,如今在中學教通識科。雖然有參與抗爭,但回到課室,他會保持中立持平,更會扮演「藍絲」向學生講述相反觀點,例如解釋為何警隊要在示威中執法。 前線不乏稚氣未除的抗爭者視死如歸,他形容是「不正常的狀態」,慨嘆政府只用不同方法試圖阻止年輕人上街,卻拒回應民間訴求。與其譴責年輕人掟汽油彈,他認為更應找出問題根源,「只說他們不對,或許只會孤立他們,令他們更激進」。 半年抗爭未撼動政府,不少年輕人為前路頹喪。他說建設民主社會的路遙,寄語年輕人放遠目光,國際、議會與經濟戰線亦是一途,「街頭抗爭一時可能會輸,不緊要,但保留力量抗爭,不要太茞握@時的失敗」。有人說要放棄年輕人,他說有些人從未擁有,何來放棄,「我永遠都不會放棄年輕人,我的職責就是令年輕一代成為好的一代」。 (反修例風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