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看了一天門診,剛巧還有兩三台手術,做完就天光,又開始另一天工作,最長連續工作48小時。」心臟科醫生如是說。記者驚訝反問,「連續48小時?」醫生平淡地回應「不出奇啊」,另一名醫生插話「差唔多啦,連續做30幾40小時。連續30天上班不出奇」。瑪麗醫院是全港首間提供24小時通波仔的醫院,當年只靠3名醫生「捱義氣」輪流候召。無論工時有多長、工作壓力有多大,他們一直堅守崗位,全為了救人一命的重任而堅持,結果今年獲醫管局頒發傑出團隊獎。
明報記者 朱韻斐
千禧年代起,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俗稱通波仔)被認為是急性心臟病最有效的治療方案,瑪麗醫院於2007年籌備,並於2010年提供24小時通波仔。該院心臟科副顧問醫生譚礎璋說,起初團隊僅得3名醫生和5名護士候召,每人一周候召3至4日,相當辛苦,「試過年三十晚團年飯被召,你會想『年三十晚都要回醫院?』但心臟病是生死之間,你不回去別人可能過不到年了。這也是我們的動力。」
年三十晚被召「不回去別人或過不到年」
日間巡房和應付門診外,還要兼顧晚間緊急通波仔。心臟科副顧問醫生黃曜東憶述,「看了一天門診,剛巧還有兩三台手術,做完就天光,又開始另一天工作,最長連續工作48小時。」記者驚訝反問,「連續48小時?」黃曜東平淡地回應「不出奇啊」,譚礎璋插話「差唔多啦,連續做30幾40小時,連續30天,天天上班都不出奇」。
為了病人而不時爽約,黃曜東曾令家人失望,幸得體諒,例如侄子百日宴,剛到酒樓又被召回醫院,家人反安慰「你食埋粒燒賣先走啦」。工時長外還有高壓,「睇場戲都唔會,因為你唔知幾時會被召回院,候召日子往往睡不熟,是無形壓力」。
長期候召壓力大 使命感促使堅持
營營役役仍一直留下來,團隊成員的結論是使命感。心臟科護士陳俊安曾在一個冷雨夜凌晨被召回院,形容當下「不爽」,但回到手術室看見門外圍滿病人家屬,躁意全消,「明白小小付出幫到病人和全家,自己是如此責無旁貸」。心臟科病房經理陸慧心亦試過回家一打開家門就被召回院,手術後回到家再被召,如是者一日三過家門而不入,但歷來兩次在手術^上看見自己所住大廈的鄰居,就確切感受工作正服務社區。
「我們見過太多病人因我們回去才救得到,這份使命感叫我們堅持做下去。」黃曜東憶述初加入瑪麗心臟科看門診時,有病人突然心跳停頓,自己跑去為病人心肺復蘇,一邊聯絡心導管室留位做手術,「我們由正院跑住推病人到K座,氣都喘,真係好似電視劇」,病人最後於30分鐘內通波仔,當晚已自行呼吸,翌日更可落地行走,「這對我來說是很大鼓勵,工作真的能幫助到病人」。
人手增壓力稍減 聘新血看有否「救人心」
譚礎璋認為,24小時通波仔靠團隊多年來的合作和犧牲才能提供,經過9年,瑪麗心臟科已獲額外資源增聘人手,目前有5名心臟科專科醫生和10名護士,黃曜東現在亦有時間去旅行,而24小時通波仔亦已拓展至九龍區的醫院。瑪麗心臟科今年亦獲醫管局頒發傑出團隊獎。
譚礎璋透露,團隊仍有空間聘更多新血,但申請不算踴躍。黃曜東解釋,「入我們團隊預了辛苦,我們會看申請人是否本荓洃H的心盡心盡力、有團隊合作精神我們才會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