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年《長遠房屋策略》(長策)報告將於本月出爐,外界關注公營房屋供應缺口會否繼續擴大,無法達到未來10年興建31.5萬個單位的公營房屋供應目標。有政府消息人士透露,初步資料顯示欠缺公營房屋數目並無進一步擴大,惟未來數年恐繼續不達標。有房委會委員稱,未見公營房屋「追落後」情G大幅改善,建議政府加快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及收回棕地,增加公營房屋供應。
明報記者 黃俊鋒
去年底公布的長策報告,把2019/20至2028/29年度的房屋單位供應目標下調至45萬個,公私營房比例則由六比四改為七比三,即未來10年公營房屋供應目標升至31.5萬個,惟可建單位僅24.8萬個,目標和建屋量之間的缺口,由4.3萬個擴大至6.7萬個。
2024後5年 每年要建4.2萬伙
運輸及房屋局11月底向立法會提交最新資料顯示,房委會於2019/20至2023/24年度提供9.5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連同房協提供5400個,合共10.07萬個,只及5年需建15.75萬單位的64%。換言之,在2024年後的5年內,公營房屋需額外多建5.68萬個「追落後」,連同原本興建的15.75萬個,即2024/25年到2028/29年共建21.43萬個,平均每年興建4.286萬個單位。
對於公營房屋供應「斷層」,政府中人指出,現時來看較難出現大上大落情G,若要大幅度收窄尚欠單位差距,恐怕到十年目標的最後兩三年才見到顯著效果,即未來數年無法填補房屋短缺的缺口,因任何一個十年延展計劃,首數年有很多項目已經比較固定,惟較後時間的項目存在不少變數,關鍵是土地供應是否到位。
政府中人亦稱,政府自2003年起停建及停售居屋,經過10多年,直至2014年才恢復積極覓地,且不少並非「熟地」,「生地」要多花2至3年時間轉為熟地,故2014至2020年新增單位數量並未明顯增加,供應量需待十年目標較後時間才見較大增幅,以現時數據來看,差距大幅增加或收窄機率不大。
房委成員促積極引用收地條例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房委會委員柯創盛認為,公營房屋供應持續落後令人擔憂,供應斷層未來數年或進一步惡化,他認為政府須積極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大力興建公屋,並要加快處理規劃程序。
房委會建築小組委員余烽立稱,暫時未看到「後五年」的公營房屋「地從何來」,要縮窄公營房屋供應的缺口,很大程度視乎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及發展棕地的力度,以及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的參與反應。另一名小組委員羅健熙估計,過去一兩年政府沒有推出大型造地項目,料12月公布的長策報告,仍未能縮窄公營房屋尚欠6.7萬個單位的差距,促請政府改變固有思維,更積極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和發展棕地等,以增加建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