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相關議題:青年面對的住屋困難
「共居(co-living)」是由個人和共享空間組成的居住模式,住客透過共享空間和資源(例如共用廚房、客廳、餐具等),減低租金和日常開支。同時,住客可透過「共居」增進交流,互相學習,從而建立人際網絡。近年本港樓價C升,租金高企,在公私營房屋均無法滿足青年住屋需求下,造就「共居」出現,成為不少年輕人的新興房屋選擇。
■有否聽過「共居」的居住模式?(圖)
■青年居所類型(圖)
■青年人均居住實用面積(平方呎)(圖)
■青年置業意向(圖)
■公屋申請者*人數及年齡分佈(圖)
■2018年新登記公屋申請者*經濟活動身分(圖)
◆解讀
? 近六成受訪青年沒有聽過「共居」,聽過的佔四成。反映整體而言,共居模式對於青年仍比較陌生
? 4項有關共居的描述中,受訪青年對「共居模式可以為青年提供多一個住屋選擇」的認同程度最高,平均分為6.51分。他們也傾向認同「共居有機會認識不同的人,擴闊生活圈子」和「共居模式有助建立睦鄰互助精神」,平均分同為5.78分,略高於5分的一半水平
? 值得注意,受訪青年對「共居要與人分享部分居住空間,不適合我」的認同程度,平均分為5.97分,顯示他們雖然認同共居的價值,但對於要與別人分享部分居住空間存有顧慮
? 調查結果顯示,約44%受訪青年居於租住公屋,其次為自置公屋/居屋/夾屋(19%)、租住私樓單位(11.5%)、租住私樓房間(11.3%)和自置私樓(11.3%)。人均居住實用面積方面,近五成受訪青年有51至100平方呎,其次是101至150平方呎(26.2%)。另外,64.4%受訪青年表示不考慮置業,26.7%考慮置業,4.2%則表示已置業。可見大部分青年沒有置業打算
? 雖然輪候公屋的30歲以下青年人數近年回落,但仍比早年多。公屋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由2011年的63,800人升至2015年最高峰的140,700人,2018年才稍微回落至119,000人,整體升幅86.5%。未滿30歲的申請者,由2011年29,100人升至2018年58,100人,升幅近一倍,比整體升幅大,顯示青年住屋需求殷切
? 公屋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年齡及年齡中位數,從2011至2018年,均維持在30歲上下,顯示整體而言,申請者的年齡沒有太大變化
? 2018年30歲以下的新登記公屋非長者一人申請者中,62%屬學生;30歲或以上的新登記申請者中,僱員/僱主/自僱者佔85%。可見於新登記的30歲以下申請者中,對於公屋的需求大部分來自學生,30歲或以上者的需求則來自在職人士
■思考問題
1. 你認為有什麼因素導致「共居」在本港出現?解釋你的答案。
2. 評估「共居」對改善本港青年住屋問題的成效。
文:蔡嘉嘉老師
[通通識 第5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