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相關議題:教育程度與社會流動
讀書是否有用?這個問題可從不同角度解答,例如讀書能否保證改善經濟?若從生涯規劃切入,有人可能會質疑大學學位的價值。課堂教材經常強調教育是貧富懸殊,以至跨代貧窮的解藥,但現在有人會質疑教育對改善收入的作用。另外,兩代之間的教育與經濟狀G有何關係?且看以下數據如何回應這些問題。
◆年齡與教育程度(圖)
◆職業*與教育程度(圖)
◆主要工作*每月收入與教育程度(圖)
註:於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調查,對象為1970年或之後出生者,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
資料來源:《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65號報告書——青年和中年人士的教育及就業歷程》,政府統計處,2019.06
◆跨代教育程度(圖)
解讀
? 注意「按年齡劃分教育程度」每項數據的頂峰。持中學及以下教育程度者中,以年齡較大、43至47歲及38至42歲者佔較多,分別佔26.7%和22.5%;持大學及以上學歷者中,以32歲或以下組別為主,共佔46.1%,說明社會的整體教育程度隨時間上升
? 教育程度能否保證前途?數據顯示,持大學學位及以上者中,76.5%擔任經理及行政級人員、專業及輔助專業人員;教育程度為非學位專上教育者中,相關比率為45.9%;中學及以下程度者比率為17%。由此可見,教育確是較能保證職業發展,這也間接說明,教育程度與經濟收入有一定程度的關係
? 職位與收入很大程度是相稱的,每月收入的數據可補充以職業劃分的資料。逾六成中學及以下教育程度者月入介乎10,000至19,999元;非學位專上教育程度者的收入分佈較平均,但75.6%集中在10,000至24,999元之間,又以15,000至19,999元佔最多(29.9%);持學位及以上者中,月入40,000元以上者佔比最大,有25.5%。因此,社會普遍相信教育可改善收入的說法,似乎有數據支持
? 如果說教育可以解決跨代貧窮,便需證明現行教育制度足以讓更多人接受比上一代好的教育。因此,圖表「跨代教育程度」涉及較複雜的解讀——需證明較低學歷的上一代可以有較高學歷的下一代,或高學歷的父親會有較多高學歷的下一代,上述說法才成立。根據資料,父親屬小學及以下教育程度者中,只有36.4%取得大專學歷;父親屬中學及非學位專上教育程度者的提升明顯較多,分別有60.5%及77.9%取得更高學歷。從中可見,現行教育制度(或相關社會環境)可以提升下一代的教育程度,不過,僅限於父親具中學或以上的學歷,這情G才比較明顯
■思考問題
1. 哪些條件可能造成以上「跨代教育程度」數據反映的現象?
2. 根據資料及就你所知,哪些困難是不同世代的人都要面對的?
文: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通識科教師 陳樹鳴
[通通識 第5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