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多功能智慧燈柱」引起討論,有人認為它會令香港向「智能城市」走近一步,予以支持;有人想到私隱和安全問題,有所保留。但我認為重點不是它能做到什麼,而是我們能有什麼選擇。 目前推出的智慧燈柱有兩大功能,一是蒐集信息,如運輸署、天文台、環保署等可透過當中的探測器、感應器和監察攝影機收集數據,協助政府和公眾;二是信號發射,燈柱可成為小型基站,配合5G網絡提供免費Wi-Fi,或以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配合手杖系統為視障者導航。 從科技層面看,智慧燈柱確實有助我們邁向更高效的社會,只是當大眾對政府信任度不足、有關港府應用「社會信用評分制」的傳言甚囂塵上時,燈柱會衍生出爭議,不難理解。但面對這些紛爭,政府卻以「倒帶」方法回應︰如將快拍照片降低解像度後才傳回收發中心、不啟動錄影功能和藍牙探測器等,有如將一件本來可做到100分的事,強行調低至50分,以應民情、釋疑慮。 我們有沒有選擇和說「不」的空間? 然而,燈柱硬件已裝上,軟件可因應不同情G升級、更新和更換,因此茞朝I不應是它能做到什麼,反而應聚焦在安全和選擇。前者是說數據處理的安全,試想像,燈柱能收集各種數據,假如立心不良的黑客看中,它豈不由便民工具變成方便人作惡的渠道?後者則是當政府以高效、方便等理由推廣智慧燈柱及其他工具時,被採集數據的我們可否不被採集、記錄?在這科技大趨勢前,我們有沒有選擇和說「不」的空間?假如沒有,這個才是智慧燈柱和其他工具的真正問題。 作者 章濤(UDomain?集團主席、無線科技商會永遠榮譽主席) [章濤 財科暗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