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09年,支聯會在六四20周年以「毋忘六四.繼承英烈志,薪火相傳.接好民主棒」為口號,吸引15萬人參加燭光集會,當中不乏年輕人。中文大學學生會前會長黎恩灝肯定當年集會令年輕人認識六四,往後繼續關心中國事情。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認為,今年的形勢與10年前大不相同,年輕人擁抱本土思潮,難出現20周年的「(周年數字)齊頭效應」。 蔡子強:年輕人不關心 不能苛求 蔡子強說,香港歷史上出現四輪掀起本土化浪潮的時期,一是1967年的暴動,二是六四事件,三為2003年「七一大遊行」至2010年反高鐵事件,往後便是2014年的雨傘運動。他分析稱,六七暴動時期,香港新生代對中國大陸印象模糊;至六四事件,市民產生和中國人「血濃於水」的情懷;而「七一」及「反高鐵」沒有太強烈的「反中」意識。及至傘運,由於當時有「自由行湧港」、「國民教育」及「人大8.31框架」為背景,傘運是「很明顯對中港融合的排斥」。因此,含有「反中」意識的「本土化浪潮」,自傘運後興起並獲得年輕人支持,「年輕人有新的想法,不能苛求他們關心他們不想關心的中國事」。 蔡子強亦不認為六四30周年能重新吸引年輕人關注事件。他說在20周年時,香港市民包括年輕人經歷過「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後,於2008年對國家的身分認同達到高峰,並關注其後出現的「毒奶粉事件」、「豆腐渣工程」,在這背景下,六四20周年的「齊頭效應」能吸引大批年輕人關注;然而,今年的社會狀G不同,年輕人和內地的關係疏離,加上含「反中意識」的本土化浪潮,故他認為六四30周年的「齊頭效應」 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會如10年前般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