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八九民運源起於北京學生追求民主自由、反官倒反貪腐,其後席捲香港等各大城市。那些年,香港的大學學生會、學聯是支持民運的堅實後盾,大學生曾幾何時以身軀為工具,衝破大學的防線,把悼念六四事件的《國殤之柱》及《民主女神像》運抵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校園豎立,兩雕塑成為了大學生未忘六四的印記。時移世易,大專學界近年對「中國民運」產生疏離感,民運精神要薪火相傳,長路漫漫。
明報記者 邱榕瀅 李以莊
香港大學校園人來人往,但總有人停在國殤之柱前,細細端詳那些受難面孔。王振星每次看到此地此景,都自覺又老了點,距離將國殤之柱運送入校園那夜,又再久遠了一點。1997年是港大學生會會長,如今成了工程師、區議員,面對港大師弟師妹談本土,以至另起爐灶辦集會,王振星說,今天的學生未必完全同意支聯會綱領、手法,但他們仍會獻花悼念死難者,這都是建基於反對鎮壓民主運動的想法;即使理念有分歧,大可各有各做,「最重要是,不要提也不提」。
回歸前夕 學生會接收國殤之柱受阻
六四事件發生時,王振星不過是中二少年,他記得母親看蚢q視默默流淚,校內氣氛凝重。回歸前夕,王振星出任港大學生會會長,那年點點陰霾還是揮之不去,社會普遍擔憂悼念燭光可否再度點起,害怕一旦踏入7月1日,有些事再不能做,「明年(1998年)是否仍能預約維園(辦燭光晚會)?」
也正是1997年回歸那年,藝術家高志活盼將國殤之柱運來香港展覽,當時市政局轄下場地統統拒絕,支聯會與各大院校商量後,港大學生會願意接收,原定放在由學生會管理的黃克競樓平台,校方卻以重量或影響建築結構為由,交涉良久仍未有正面答覆。
500市民夤夜護送 落地靠「意外」
後來的都是歷史:王振星在六四晚會上呼籲市民協助護送國殤之柱,縱是晚上11時,500名市民也一呼百應。貨車將國殤之柱運到港大,校方卻下令落閘甚至報警,群眾與保安對峙良久,突然一輛由校內駛出的私家車打破僵局,市民見機紛紛阻止閘再次關上,最終成功將國殤之柱運送入內。王振星對那夜場面尤其印象深刻,「作為搞手、召集者,真的要相信市民智慧,要信任群眾」。
國殤之柱後來巡迴多間院校展覽,專家解釋其重量對結構不構成問題後,矗立港大至今。王振星說,多年來不少內地遊人特意停留此地,觀看這悼念死難者的象徵。國殤之柱縱是無聲,王振星說,它一直在談歷史、講真相,讓人知道六四曾經發生。
反對鎮壓 理念今昔一致
當年出任學生會會長,王振星說校內悼念六四活動不少,由重髹太古橋上字句的傳統,到播放電影都有,各院校也會舉行象徵「薪火相傳」的跑步活動。回憶起來,他說氣氛較現時熱烈,當年距離事發那年較近,面對回歸、擔憂情緒也是一大原因;縱使近年港大學生會偏向本土,但至少仍會舉辦活動與獻花,「背後理念是建基於,他們都反對民主運動被鎮壓這件事」,由此角度出發,他不太擔心難以薪火相傳。
隨時代遠去,近年大學生對於六四也出現種種爭議,有人質疑支聯會的綱領,像是否仍應高呼「建設民主中國」。王振星只說,不同時代的學生有不同看法,他不期望學生完全接受支聯會綱領的想法,若能走在一起、壯大聲音當然最好,但若想法有別,亦大可各有各做。他仍然相信,港大學生會將繼續傳播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