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文大學醫學院將「糞便移植療法」應用於治療腸道惡菌感染,初見成效。醫管局證實正探討引入該療法,治療公院的腸道病患者。據悉擬先在威爾斯醫院先行。另一方面,面對公院內蔓延可奪命的「抗藥性細菌」,中大醫學院研究應用糞便移植療法清除病人腸道內的「抗藥性細菌」,已有長者個案成功除菌。
明報記者
「難辨梭菌感染」是最常見的醫院內腸道感染,高危群組包括長者、慢性疾病、炎症性腸病或常服抗生素的病人。此腸道惡菌感染發病率趨升,症狀包括發燒、腹痛及腹瀉等,25%重症患者於約60天內死亡,以威爾斯醫院為例,有關感染的發病率於2009至13年間增加約3倍,幾乎每隔一兩天便有新發病例。
治療醫院常見「梭菌感染」效果佳
中大腸胃科團隊於2013年把「腸道微生物移植」引入本港,方式是收集健康者糞便稀釋及淨化後移植入患者腸道(簡稱糞便移植療法),2015年初以臨H研究方式用以治療復發性難辨梭菌感染,研究結果顯示糞便移植療法的治癒率達85%以上,比傳統抗生素治療的25%高。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中大正與醫管局商討在公院引入糞便移植療法,協助治療全港公立醫院的腸道病患者,初步希望在威爾斯醫院先行,但需要先建立基建配套。
研威院先行 中大醫院亦擬用
另外,中大微生物移植及研究中心亦正探討與明年初啟用的中文大學醫院合作,提供有關服務。
醫管局發言人回應稱,正探討為患有某些腸道疾病的病人引入糞便移植治療,利用腸道微生物協助病人康復,現階段未有具體引入時間表。
人體腸道存在龐大數量的微生物,統稱為「微生物群」,醫學界近年發現,「微生物群」狀態與人體健康有緊密關係,倘「微生物群」出現不平衡情G,可影響健康,以致引發多種疾病。
中大醫學院繼將糞便移植療法應用於治療腸道感染、二型糖尿病及肥胖症等,黃秀娟透露,醫學院最新研究透過糞便移植治療抗藥性細菌帶菌者,數名帶有抗萬古霉素腸球菌(VRE)及耐碳青J烯類腸桿菌(CRE)的病人已成功除菌,部分個案為長者。
新研究成功為長者除抗藥菌
抗藥性細菌對抗生素呈抗藥,會令受感染病人面對無藥可治的風險,其中抗萬古霉素腸球菌2013年在公院爆發,此惡菌可引起尿道炎及腹膜炎等,嚴重者可入血奪命;而耐碳青J烯類腸桿菌則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全球最高危的3類超級惡菌之一,會引發出血性腹瀉、敗血症、腦膜炎及多發性膿腫等嚴重感染。中大向FDA提交的數據顯示,四成人出院一年仍然帶菌,而帶菌者約一成會受抗藥菌感染。
黃秀娟稱,當公院病人身上發現帶有抗藥惡菌,需要隔離,若他們一直帶菌,惡菌一旦入血,情G可以非常嚴重。除了VRE及CRE,研究團體相信糞便移植療法亦可清除在公院流行已久的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MRSA)。
以糞治病系列(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