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波波海水拍岸,漁船載浮載沉,63年前生於海上的鄭少華,從捕魚到上岸養魚,從香港魚場退到內地又回來,見證本港水質愈來愈差,養不了斑,要改養「粗生」的黃弇P白花魚,可惜仍避不過海洋垃圾與超強颱風。
以為苦盡甘來,白花魚鰾製成朵朵港產花膠,但這個獲政府資助的項目又快告終。他的人生如潮水跌宕,見慣風浪後,聽到「明日大嶼」腳步漸近,亦處之泰然,只道當真如此填海,香港漁民更難生存了。
文:羅嘉凝
圖:楊柏賢
鄭少華一身黝黑肌膚是他多年與海為伴的記號。30歲前,他隨家人出海捕魚,30歲後,他與兩個哥哥申請海魚養殖業牌照,結果僅一人獲批,開個魚場佔地300平方米,自小看慣大海的人嫌魚場細,花百餘萬元在黑市買別人的魚場,擴至2000平方米。那是1980年代,百萬元是大數目,他沒拿來買磚頭,因他喜歡漁業。
魚牌被收 批政府處理不靈活
當他以為那魚場可以做過世,政府以特惠津貼吸引牌照持有人歸還,那班收過他錢讓出魚場的漁民紛紛想以牌換錢,結果魚場沒有了。他喊:「有人有魚牌,但無養魚,有人想養就無魚牌,香港政府處理得不靈活亦不公道。」
從香港魚場退下來,鄭少華約於6年前轉到萬山群島開一個5公頃大的魚場。他說那時內地政府為吸引人建大魚場,不但免3年牌費,更發數十萬元資助。他指魚餌、原料、人工都漲價,魚價卻跌,「80年代,一條可以上碟的大青斑賣200元,現只賣100餘元」,小魚場難以經營。
投資大嶼魚場 梁振英曾到訪
在萬山群島魚場站穩陣腳,但那始終是外海,風浪大,他欲回港,到較平靜的內海養魚。2016年,他與幾名受到禁止拖網捕魚影響的漁民,申請政府漁業持續發展基金,又投資約百萬元在大嶼山長沙灣設5000多平方米的魚場,採用由海面延伸至海H的網箱,養殖新引入的白花魚,待白花魚成熟,以其魚鰾製成花膠,時任特首梁振英都曾到訪魚場,大家寄予厚望。
海面垃圾颱風打擊 剛收成遇項目到期
每次漲潮後就迎來退潮。為期3年的項目甫開展,海面浮來垃圾,之後兩年「天鴿」、「山竹」來襲疰a魚場,進度滯後,今年終等到白花魚苗成熟可大量製成花膠,可是項目已屆滿。他說政府答應讓他做到7月,但現只做了約30萬元生意,賣出的魚不足一成,場內有數萬斤魚仍未能賣。他說場內數萬斤魚不能一次過出售,現在申請延期至明年4月。漁護署回應正處理其申請。
經歷風浪,鄭少華深信辦魚場仍有利可圖,朝早7時由長洲家出發,乘半小時快艇到長沙灣魚場,有時乘大半小時快艇到萬山群島魚場,外人看是兩邊奔波,他卻道這屬於「半退休」,因現在已算「晚了起H」,中午從魚場回來飲茶、弄孫為樂。
看茬o片海,見證香港水質愈來愈差,石邊的海草都不見了,他猜常有工程增加海中沉澱物,魚排中的魚易黏上淤泥染病,成活率亦降低了,以現時情G,魚場最少達2000平方米以上,才足夠讓魚游走甩開淤泥,或政府挖走海H淤泥就更好,但要搬魚場亦不容易。作為漁民,他只可另選魚苗,放棄對水質要求較高的斑,改養較「粗生」的白花魚和黃峞C
指倘「明日大嶼」填海難捕魚
水質這一波未平,政府又提「明日大嶼」,他說若交椅洲附近填海,海魚「逃亡」,捕魚戶首當其衝,但其大嶼山魚場不受影響;若下一步在喜靈洲對開填海,該處與其魚場僅距數公里,但他說那不知已是何年何日的事了,「將來真的填了,香港就難有自己出產的魚,若沒有了漁民、沒有產量,亦不需要漁護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