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吃刺身有生蟲風險。消委會從餐廳、超市及外賣店抽查50個刺身樣本,發現「元?u司」的吞拿魚刺身樣本及「魚尚」的三文魚刺身樣本含線蟲,元?樣本更有蟲卵。兩店回應表示不認同消委會的檢驗報告,又指一向通過食環署的測試。有研究寄生蟲專家提醒食客,瑪麗醫院過去兩年接獲3宗相信是吃刺身後生蟲的個案,當中吃海魚可感染的海獸胃線蟲的幼蟲可穿腸過胃,其屍體也可令人出現過敏反應。
明報記者
線蟲樣本沒蠕動 不能確定死活品種
消委會抽查的50個刺身樣本包括19個吞拿魚和31個聲稱為三文魚的樣本,全部沒肉眼可見的寄生蟲,在模擬胃部環境的化學液儲一晚分解魚肉後,以孔徑1毫米的濾網過濾,並以顯微鏡檢視餘下的過濾液中寄生蟲;另以漂浮法讓蟲卵浮起,再吸走漂浮物以顯微鏡檢視。結果發現元?u司樣本含線蟲及蟲卵,魚尚樣本有線蟲。由於檢出的蟲及蟲卵已經化學處理,數量亦不足,未能做基因檢測判斷品種;另線蟲也沒蠕動,不能確定是否活蟲。
兩店不認同測試結果
魚尚:每批食材均備挪威證書
同屬美心集團的元?u司及魚尚的回應均稱不認同測試結果,元?u司回覆無交代貨源,但指食材通過衛生及食物安全測試,並嚴格遵守本地及國際條例,即時急凍處理捕獲的食材。魚尚則指一直沿用挪威海域養殖的大西洋三文魚,每批食材均備挪威食品安全局簽發出口衛生證書。
食物安全中心回應,不能確定有關寄生蟲為活蟲,該中心已到零售點跟進,無發現違規。據食物安全中心,冷藏在零下20℃或以下7天,或在零下35℃儲20小時,可殺死寄生蟲,死掉的寄生蟲可存在魚肉中。中心建議公眾最好避免吃生或未經煮熟的魚,尤其是長者、幼童、孕婦等高危者。
專家:幼蟲可穿腸胃 蟲屍可致敏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指出,吃海魚刺身有可能感染海獸胃線蟲和某些裂頭絛蟲,當中海獸胃線蟲的幼蟲常見於太平洋三文魚等海魚,以及魷魚和八爪魚等。感染上述寄生蟲毋須呈報,黃表示瑪麗醫院微生物科在2017年接獲其他醫院的兩個海獸胃線蟲樣本,2018年則有1個日本海裂頭絛蟲樣本。他相信,這可能代表感染不常見,也可能因確診需照內窺鏡,有感染未被確診。
黃世賢又稱,吃了帶有海獸胃線蟲幼蟲的刺身後1至12小時內,可現腹痛、惡心、嘔吐等,其幼蟲會進入胃壁或腸壁,嚴重可致腸胃穿孔和進入腹膜。被問線蟲死後影響,他指蟲屍可引起蕁麻疹、血管性水腫或過敏性休克等過敏反應;裂頭絛蟲可致腹痛、腹瀉,小部分人會有惡性貧血。
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黃港住亦稱,寄生蟲可於胃部生存,且嘗試衝破胃壁,一旦衝破可進入血管,從而走到其他器官,如肺、肝甚至腦部。他形容,寄生蟲或可能「鑽鑽鼢N死了,鑽出去的機會不高」。
消委:活魚製刺身高危
除了芥辣無法殺蟲,黃世賢指醃製或煙熏都不可靠,帶蟲的刺身味道、顏色未必有異,只有嚴格冷凍處理才可殺死上述寄生蟲,但消費者在一般情G無法知道食物供應鏈各單位有無遵守規定。消委會另指以未經冷藏的活魚製刺身,更屬高風險,魚肉內的線蟲可令人受感染。
日本食品及料理業協會主席黃傑龍稱,若看到吞拿魚刺身有一點點鮮紅色的點,可能是寄生蟲鑽過的血洞,有經驗的師傅看到,會把該部分切掉。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