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每年都是舉世矚目的國際盛事,全球各地傳媒報道及轉載相關消息,足證美國之軟實力無遠弗屆。值得細心研究的問題是,為什麼每年全球各地觀眾將視線投向美國洛杉磯的「小金人」?
文:周子恩老師
全球各地每年均舉辦不同類型的影展或電影頒獎禮,如意大利威尼斯影展、德國柏林影展及法國康城影展等,但論影響力,上述影展均不如美國奧斯卡金像獎。
有說由國際巨星、紅地氈和舞台交織而成的奧斯卡獎,受惠於全球最具賺錢能力的荷李活夢工場,其文化資本之源頭是其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這種說法的確能簡單而直接地解釋奧斯卡獎的局部意義,但隨茖洲各國崛起,特別是兩個人口超級大國對電影業的投入,印度寶萊塢拍片數目長居世界前列,中國的市場需求極大,近年票房動輒以數十億元計算,單純用經濟角度分析奧斯卡獎背後蘊藏的意義,根本無法弄清真相。
業界投選入圍名單 反映專業評價
奧斯卡獎的成功,撇除上述經濟因素,至少還有兩大元素,亦正是美國一直能夠維持國力強大的原因。
首先,奧斯卡獎確立了電影行業內部認可的專業機制及評估準則。荷李活是全球公認的電影行業領先者,奧斯卡獎的獎項除了編、導、演等大獎外,更多的是鼓勵業界創新或改良現有各項拍攝技術的獎項,例如音響及視覺效果等,這明顯是希望推動業界提升技術,亦是教育觀眾及吸引人才的策略。
此外,當我們審視奧斯卡獎的選舉機制,最重要的是約6000名可投票會員的資格,不像歐洲影展的評審團制度,或多倫多等新興影展推動觀眾投票,奧斯卡更重視的是業界內部廣泛而專業的聲音。奧斯卡大多數的獎項都是由相關專業範疇的會員投選出該獎的入圍名單,舉例說:編劇負責投選編劇獎,導演可投選導演獎。這種做法當然有人詬病為小圈子選舉,但無可否認,此提名名單的制度,很大程度上能反映業界翹楚之專業意見。
電影人為社會議題發聲 帶動風潮
除確立業界專業指標外,近年奧斯卡獎之所以成為全球議題,主因是入圍作品不少帶有「為弱勢發聲」與「推動政治正確運動」等濃烈政治表態意味(見表)。演藝人透過拍攝電影及在頒獎台上表態,揭露美國內部社會問題,包括有色人種及少數族裔民權,亦同時推動普世價值,例如近年鬧哄哄的反性騷擾#MeToo風潮等,盡皆說明美國在推廣流行文化的領導地位。
從附表中可見近年美國電影文化的「主旋律」就是支持有色人種、少數族裔、女性及同志議題,亦不怕面對本土的黑歷史。可能有人以為,這只是政治凌駕藝術,但如果電影人有意識地反映社會上的主流價值或關注事項,甚至有意鼓動風潮,則大有可能是藝術回應政治的具體行動。
百川匯海、兼容並蓄是美國維持國力強大的主因;荷李活擅於吸納各地人才,近年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提名人,就有不少來自非英語系國家,尤多來自墨西哥。當然,美國之所以強大更重要的關鍵,可能就是敢於冒險挑戰,不順從主流建制的反叛心理,奧斯卡獎項則是這種精神的延伸及提升。
非主流題材惹議 或陷泛政治化泥沼
本文旨在表達奧斯卡獎在一般觀眾的認知。為了平衡論點,筆者特意找來一些熟悉影圈運作的朋友提供意見。事實上,上述部分內容的確有爭議,例如白人為主的投票組群往往主導賽果。另外,在一些電影界專業界別,奧斯卡獎的「含金量」未必較其他影展為高。
此外,近年興起的「非主流」題材在「主流化」的過程中,亦惹起不少爭端,例如本屆最佳電影《綠簿旅友》在得獎後,亦引起「白人救贖」爭論,甚至今屆奧斯卡獎司儀從缺一事,亦正反映奧斯卡獎可能掉進「泛政治化」的泥沼。但無論如何,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奧斯卡獎仍是他們心目中最具分量的世界級電影頒獎典禮。最後,特別鳴謝文迪心小姐及羅力翔先生提供資料。
[通通識 第5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