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兩大狂人聚首,果然出人意表——原本氣氛貌似不錯的特金會,第二天突然中止會面,繼而隔空互罵。當然狂人之所以為狂人,就在於行為怪異難測,不過在自古體制森嚴的中國,狂人則擁有另一意味:所謂怪異,原因更在於游離體制之外。
◆酒狂
西方古典文化中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os)代表脫序與狂歡,古中國的酒徒同樣有此特質。這不單因為醉,酒作為不用於飽肚的奢侈品也有茞磏髐敼`的意義,而常用於祭祀。
漢.高陽酒徒
漢高祖劉邦討厭文士,被鄉里稱為「狂生」的酈食其是少數獲重用者,原因在能力也在酒。初穿儒服求見劉邦被拒,怒目自稱「高陽酒徒」嚇怕侍從,獲好酒的劉邦賞識。擅於勸降及拉攏各軍助劉邦壯大,但勸降齊王後一起縱酒,卻要了他的命:韓信不理勸降繼續攻齊,令齊王感被出賣,遂殺了酈食其。不過因其突出形象,「高陽」漸成酒徒或不羈者的代稱。
晉.無為酒仙
若說酒仙,李白可能最受認知,論狂卻遠不及另一酒仙劉伶。當官無為而治樂得被罷免,隨時隨地能喝起酒來,非借酒澆愁的李白可比。妻子要他戒酒,他要求準備酒肉祭祀以發誓,結果起誓說為酒而生,繼續喝醉。放浪形骸得在家中裸體,別人看到後嘲笑,他卻反問:「我以天地為屋,以屋為褲,你為何跑入我的褲堙H」是竹林七賢的行為典型。
◆狂僧
踏入唐宋,宗教不再只講戒律,開始重視心性與哲學化,禪宗大興,而出現不少迥異於傳統的僧人。
唐.醉素狂草
作為佛教壯大後的首個盛世,唐代的精彩生活令僧侶難以招架,譬如人稱「醉僧」的懷素。少時慕名向李白求詩而成為朋友,愛遊山玩水廣結士大夫,吃肉喝酒,不像出家人反倒像文人。自小熱中書法,甚至每當酒酣即胡亂執筆題字,不理是牆壁、衣物還是器皿。但也正因狂野激情,才能揮就「狂草」,與另一書法癲人張旭齊名「顛張醉素」。
宋.瘋癲活佛
唐代不止破戒僧,還有怪僧寒山、拾得,行事怪誕胡言亂語,但二人交往卻成為美談而被塑造成和合二仙,連日本人也景仰。他們生活的天台山在南宋也出了怪僧道濟(濟公),不戒酒肉,舉止瘋癲,受佛門所忌;但在民間則救死扶危、樂善好施被譽為「活佛」,以至死後不久便流傳荅咿_事[,更出現「大鬧秦相府」戲弄秦檜等故事,變成奸官剋星。
◆狂士
出於政治需要,明清強調禮教,管治穩定的同時亦形成束縛,出現否定這套僵化制度並重新思考古文化的文人。
明.反世異端
作為科考範圍,四書五經主宰明清學子的命運,明代卻有公開批評經典的「異端」李贄。不同於不屑仕途者寄情他處,李贄著書講學批評道學虛偽,認為學子講道德只為求富貴。他不視孔子為聖人,宣揚個性,反對男尊女卑,重視商業,活像現代人。這樣的「思想犯」下場不難想見:朝廷以「惑世誣民」逮捕,他在獄中寧可自殺,著作至清代仍是禁書。
清.不第鴻儒
相比李贄反傳統,清代戴震則重整傳統。文史哲乃至科學皆擅,上京赴考三餐不繼卻談學不倦,被視為狂生、奇才,卻屢試不第,堪稱「低分高能」。原因是他不認同作為科舉課綱的朱熹學說,認為背離儒家、扭曲人性,考試失敗後潛心整理古學古籍,奠定清代重視考證的學風,亦著書批評朱熹。最終他獲邀參與編修《四庫全書》,站上學者之巔。
圖:路透社
文:葉雨舟 - 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語文同樂 第3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