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議題:香港公屋政策
.學習單元:今日香港
.顧問教師: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通識科主任 關懷遠
◆學習目標
知識
.了解香港房屋發展的進程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學習政府如何透過公共政策解決社會問題
技能
.透過香港公屋問題分析公共政策如何影響市民的生活素質
.研習香港公屋政策資料以了解香港的社會問題,並尋找解決方法
態度及價值觀
.了解「居住權」是須尊重的基本人權
.探討改善居住環境如何維護香港市民的公民權利
■資料回應題
◆(1) 利用資料B,詮釋資料A漫畫反映的一個香港社會問題。
解題 指出資料A中的「社會問題」,然後扣連資料B內的觀點解釋。
參考論點
資料A漫畫反映的是居住環境引起的精神健康問題。漫畫中的人物住在「茤苤v,由於居住環境擠迫,透過VR虛擬實境眼鏡,誤當自己已身在外地觀鳥。資料B指出,香港有9萬多個茤迣璁魽A住有20多萬人,當中有居民認為住屋問題是「主要的精神壓力來源」,八成人感精神受困擾。居住環境惡劣令人「精神壓力爆煲」,情G如漫畫人物般誤以為自己身在外地,精神健康受損。
◆(2) 參考資料C及就你所知,歸納圖表反映的趨勢及其可能成因。
解題﹕此題分兩部分,先歸納資料C圖表中「一般申請者」和「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公屋平均輪候時間趨勢,然後就蚆芘梇懂其成因,並援引資料解釋。
參考論點
參考資料C,「一般申請者」的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由2012年的2.7年持續上升至2018年的5.3年,增加2.6年。長者一人申請者則由2012年的1.4年持續上升至2018年的2.9年,增加1.5年。兩者的輪候時間比起6年前都上升,推斷其原因如下:
.申請人數不斷上升
據統計顯示,2008年公屋「一般申請」輪候有73,000宗,2018年上升至153,000宗,其他類別的申請宗數亦有上升趨勢,但每年新建公屋單位平均不足1.5萬個。因此,在申請人數超過建屋落成量和回收空置單位數量時,市民申請輪候的時間持續上升。
.公屋供應滯後
近年香港提供建屋的土地不足,預計未來公屋供應數量亦由2018/19年度約2萬個,回落至2022/23年度的約1.3萬個,未能滿足每年新增申請數目。在求過於供下,輪候時間有持續上升的壓力。
■延伸回應題
◆(3) 「增建公屋能夠幫助市民提升生活素質。」你是否同意這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解題﹕答題須集中回應在「增建公屋」的前提下,能否幫助市民提升生活素質。
參考論點
同意﹕
.改善生活環境
與租金昂貴、空間不足的「茤苤v相比,公屋無論在居住面積、安全度和社區設施等都比茤釔u勝,茤郇疇舠↙G不理想等為住戶帶來精神壓力;相反,公屋有標準的生活空間,包括獨立廚廁,減輕市民因擠迫而衍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問題。因此在改善環境上,增建公屋可提升市民的生活素質。
.紓緩經濟壓力
近年香港住屋租金驚人,2016年「茤苤v住戶每月租金中位數為4500元,基層市民生活捉襟見肘。公屋住戶每月租金的中位數只是1500元,比茤虴C。如可增建公屋,可讓基層市民盡快「上樓」,以解決租金昂貴之苦,也可騰出更多工資以應付醫療、交通等其他生活開支,改善生活素質。
不同意﹕
.只令部分市民達至基本需要
公屋是保障基層及低收入家庭生活的「安全網」,故設有資產及入息限制,以1人申請者為例,每月最高入息限額為11,540元,本港有不少市民的收入高於限額,仍要承受私人房屋的昂貴租金。而且公屋只是基本的「居住權」,其設計只是滿足市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與真正提升市民生活素質的私人房屋仍有距離,故「量」的增加不會令「質」有所提升。因此增建公屋只令部分市民達至基本需要,未能全面提升港人的生活素質。
.公屋存在環境問題
增建公屋是「量」的變化,改善生活素質是「質」的變化。從個人層面上,獲編配公屋無疑可令市民改善擠迫生活環境或減少部分開支。然而除居住空間外,睦鄰關係、衛生問題、交通網絡、社區設施等都是市民是否生活得有質素的指標,而公屋長期仍存在不少滋擾行為如噪音、亂堆垃圾等問題,改善與否與公屋數量增長無關。
■學習及答題指引, 可於明報通識網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190221BZ.doc
[通通識 第5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