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多間香港大專院校提及校名含「國立」的台灣院校時,都出現「去國立」情G,台港兩地均有學者認為,現象或源於香港院校自我設限。東京大學法學博士、台灣中央研究院前副研究員林泉忠表示,以「臺大」、「清大」等作簡稱的確不需「國立」字眼,但若以全稱表達,就算是非正式和口語描述,在台灣一般也要加入「國立」,「只要它(大學)是國立,全稱時一定要用到國立」,否則會讓人覺得奇怪。 林認為部分香港院校或「揣摩上意」,自行判斷中央政府或中聯辦不樂見「國立」字眼,「我不相信這是中聯辦明確的指示」,又指不少院校收生某程度上靠內地生維持,「會否盡量就茪漲a用法,令內地生覺得舒服些?」林認為香港回歸多年,描述台灣的用語大致按照回歸初期用法,但擔心會逐漸「大陸化」。 兩岸交流 亦有「去國立」 林泉忠說,過去30多年兩岸早有民間交流,亦曾因名稱出問題,「台灣發信邀請什麼人來,是不可以用『國立』的」,用「國立」對方或會不收信,並要求重寫。台灣院校因沒辦法或不願失去交流機會,或自行刪去「國立」。至於內地院校稱呼台灣的單位,林以台灣中央研究院為例,內地院校有不同做法:照寫原名、稱中研院、以引號強調「中研院」、以「中國台灣中研院」來表達,「相信其他國立大學教師去中國內地交流時,都會遇到類似問題」。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認為應尊重院校全名,推斷現象有兩個理由:一是反映或有人曾暗示或明示院校小心用語;二是或有人害怕開罪內地而自行設限,他認為大學不是商業機構,應較有空間維持自由。他認為香港之所以在兩岸三地文化等領域大放異彩,是因為沒有兩岸的包袱,舉例金庸小說以往若放在台灣和內地均不能出版,「香港本身造就特定角色,我們在這方面有自由,大家的自我設限和禁忌比較少,但現在我看到是社會一個幾嚴重的倒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