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人認為「禮」是一種壓制與規限,亦有人認為依循禮教能夠分辨何謂美善。從歷史源流探討「禮」之根本,「禮」是否被污名化呢?我們該如何看待禮教?這些問題在不同年代中,亦一直引發爭論。當傳統禮教遇上今日社會,我們應該回復古禮還是全面革新? 「禮」隨時代轉變 中華文明傳統禮教的建立源自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以血緣為基礎,又稱「嫡長制」,所有的王位、土地及財產由長子繼承。父系社會強調男性一家之主的地位,以及姓氏與宗族的重要。古禮在中國運行二三千年,在農業社會一直行之有效,但隨荇犮N的轉變,人們的生活模式大大改變,在現今鼓勵自由、平等、個性化的社會中,傳統禮教是否仍然適用?饒宗頤文化館歷史顧問邱逸博士指出,在歷史洪流堙A「興」與「衰」是不斷出現的循環,一個時代由盛轉衰,再由衰轉盛,文明都已經變得不再一樣,因此需要不斷調整「禮」的表現方式,以切合當刻的社會需要,但有部分道德價值與精神是歷久不衰的。 說起古禮,有人會聯想到封建社會中的壓制,例如男尊女卑。五四運動將社會問題歸咎於禮法制度,對傳統禮教及儒家思想重重批判,嘗試回應當代的社會問題,如禮教僵化、社會積弱等。但到近五十年,社會、經濟、文化等急速發展,社會的路向更難以預測,改變更加頻繁,可是社會愈見文明,古禮愈受衝擊,例如男女平等、小家庭等的出現,這些狀G都無先例可以參考及遵從。 以中庸之道接受新事物 邱逸指出,人心的貪婪、恐懼、自我、自私等特性自古不變,科技發達更快更容易滿足人類的慾望,但當一種慾望開始氾濫時,社會文明便會作出調適與改變。節目主持張倩儀回應時說,因此我們應該持守開放的態度,不忘古禮精益之處,以中庸之道接受新事物,在萬千世界中,找出安身立命的方法。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諸君有禮》由杜婷、張倩儀主持,將「禮」生活化、立體化,帶領聽眾探索「禮」之根本;逢星期二晚上9時至10時於香港電台第五台(AM 783/FM 92.3天水圍/FM 95.2跑馬地、銅鑼灣/FM 99.4 將軍澳/FM 106.8 屯門、元朗)播出,足本重溫︰t.rthk.hk/ewben 文:香港電台 圖:新華社 [語文同樂 第351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