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5年上映的電影《十年》在本港社會引起極大迴響,故事建基於現G,以混合想像與預測的手法,拍出10年後香港的光景。2018年,《十年》系列延伸到日本、台灣及泰國,其中《十年日本》由著名導演是枝裕和監製,用5個短篇故事道出日本社會對未來的擔憂與無奈。
香港版《十年》集中討論中港關係,以及由此而來的文化、生活和政治轉變。《十年日本》討論的議題比較廣泛,從生死、教育,到環境污染和戰爭;從個人、社會到國家,篇幅雖短,但足以引人反思。
劇中善終反映社會冷漠
《十年日本》其中一章〈PLAN75〉討論老人問題及安樂死,講述日本將來推行75歲長者自願接受安樂死計劃,參加者可在死前領取10萬日圓(約6900港元)任意使用,並獲安排入住院舍,一個月後要如期貼上一塊小藥布,短時間內便會安詳離世。鏡頭在一名老人死亡後停住,沒有多作討論,但當中很多細節揭示了日本社會的人口老化問題。
驟眼看來,這像是完美的善終計劃,但故事中的獨居老人是因為害怕最終會死在街頭才決意參加,顯示不少長者生活窮困且缺乏照顧。另外,戲中老人認為自己即使死去也沒有路人會看一眼,反映社會「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冷漠態度,而這種態度也是令社會漸漸「死去」的原因。
宣傳該善終計劃的人恍如一般傳銷人員,負責執行安樂死的職員也井然有序,而且不帶情緒地將一批又一批的老人「處死」。這樣平淡的畫面反而更令人感到不安——在不久的將來,人類會否因為人口膨脹或老化問題,令自願性質的死亡變得如此「平常」?
現開始改變 有機會更好
對很多國家而言,處理人口問題刻不容緩,《十年》系列正是一面預視的鏡子,讓我們先看到可能的結局,繼而更能感受眼前迫切的問題。其目的不止令觀眾感到害怕和擔憂,而是要大家從這些情緒中力求改變,電影情節才不至在未來變成真實。香港版《十年》其中一名導演周冠威接受台灣報章訪問時說:「若現在開始改變,未來就有機會更好。」
日本人平均壽命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字,2017年日本女性平均壽命為87.26歲,全球排行第二,僅次香港;男性為81.09歲,位列第三。厚生勞動省指出,平均壽命增加是因為醫療技術的進步,以及國民健康意識提升和生活習慣有改善。
長壽有秘訣?
日本以長壽聞名,很多人認為與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有關,甚至因此仿效他們吃豆腐、海藻、麵豉湯等食品。香港人的平均壽命也「居高不下」,不少日本人反而向香港取經,有本港專欄引述日本雜誌《週刊新潮》報道,總結港人多喝暖飲、涼茶、吃新鮮食材等,是維持長壽的秘訣。
日本老人問題
長壽社會如沒有良好的福利制度,並不足以讓長者安享晚年。日本人雖長壽,但由於不少長者面對貧窮問題,而且缺乏照顧,部分獨居長者在家中逝世久久未被發現。同時,長者犯罪成為當地嚴峻的社會問題之一。根據日本官方數據,當地約25%罪犯屬60歲或以上。部分獨居長者認為在獄中雖失去自由,但保證三餐溫飽,又「有瓦遮頭」,不用擔心生活。
■知多點
少子化(sub-replacement fertility)
少子化指生育率下降,使幼年人口比例減少的現象。以日本為例,該國2007年起連續11年呈現人口負增長及經濟低迷。有分析指出,亞洲文化中「先結婚後生子」的觀念根深柢固,而且一般認為經濟基礎是組織家庭的先決條件,因此部分收入較低者(特別是男性)難覓結婚對象。日本智庫NLI研究所2015年發表報告,指出20至39歲的適婚男性面對「300萬日圓之牆」,即年收入不足300萬日圓(當時匯率計約19.3萬港元)的人已婚率不足一成,年收入達400萬日圓(當時匯率計約25.8萬港元)者,已婚率則逾25%。
[通通識 第5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