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前文討論了同學如何簡化IES設題及A、B、C部分的做法,接下來要開始做D部分。D部分的重點是同學須根據及利用C部分的資料,回答探究題目,表達個人立場和提出理據。如同學於C部分已蒐集充足資料,D部分的工作根本不難處理,只需運用平日作答「資料回應題」的技巧即可。
◆D部分:利用C部分資料表達立場
近年,考評局已增加C、D部分的彈性和自由度,容許同學自行選擇獨立處理C、D部分,或將C、D部分合併。簡言之同學可選擇先陳列所有資料才分析,或者先陳列部分資料及針對該部分分析,再陳列下一部分資料再分析,不斷重複步驟。
分開處理內容易重複累贅
這兩種做法各有利弊,同學可按照自己的能力和題目的特殊需要決定。不過,筆者傾向同學合併處理C、D部分。若將C、D部分分開,同學做D部分的分析時難免要不斷引用C部分的資料,內容很易重複累贅,而且IES的字數限制嚴謹 ,不宜浪費字數。若將C、D部分合併,陳列資料後立即分析,既方便教師審閱,內容更具條理之餘,亦可減省不少字數。
再以「香港政府應否制訂全民退休保障?」為例,若合併C、D部分,那麼此部分的框架如下:(見表)
同學依次完成1至10項步驟,即能滿足C、D部分的要求。完成整份IES後,同學還需要重新整理A、B、C、D四部分,確保各部分內容前後一致,亦要確保A、B部分的研究設計和概念知識有應用於C、D部分。如果發現有矛盾不一的地方,必須修改。完成之後,恭喜你,歷時數月的IES報告終於告一段落。
■簡化IES反思:冀平衡學習與課業壓力
筆者於本系列分享簡化IES的做法,包括限制題目及題型、建立焦點問題框架、B部分的概念知識留在最後才做、盡量蒐集二手資料,以及建立蒐集和分析資料的框架等。愈規範IES的做法,愈能減輕教師和同學們的負擔。筆者甚至樂觀地想,如按照以上做法,要在一個月內完成IES也不是難事。
但是,筆者內心亦有掙扎:這樣引導學生會否過於功利主義,令學生完成IES的得茪ㄔ[反減?給予學生更多規範和限制,這還算是「獨立」專題探究嗎?倡議使用二手資料,學生失去做訪問及問卷調查等學習經驗,會否違反IES以至通識科的原意?
理想中,教師需給予同學建構知識和自主學習的機會;但現實堙A師生卻要共同面對學業壓力沉重和課時嚴重不足的問題。兩者之間到底如何平衡,還有待各通識界同工繼續摸索。
文:港島民生書院通識科教師 劉永皓
[通通識 第5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