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你或從已升上大學的學兄學姊口中,聽聞過「上大學後就會自由」、「大學生可以隨意『走堂』(曠課)」。在香港樹仁大學,這些說法只是虛假不實的傳聞。樹仁中國語言文學系四年級生許婉霖(Agnes,右)和林紫均(Bonnie,左)分享她們的課堂體驗,這四年「中學式」的大學生活,反而讓同儕、師生之間的關係更緊密。
中學式課室 中學式師生情
「一開始對樹仁大學的認識不深,入讀後覺得一切都很新鮮。」林紫均(Bonnie,右)這樣形容她對香港樹仁大學的第一印象。許婉霖(Agnes,左)也說自己入學之初如「一張白紙」,反而因為校舍位於北角寶馬山,對上學的顛簸車程印象最深刻,「之後我只會乘小巴出入,雖然路上更『扽』(顛簸),但車程短些。(長痛不如短痛?)對的!」
舊校舍:「中學feel」滿瀉
樹仁的教學行政大樓(舊校舍)課室和建築結構,有如中學校舍的模樣。「但所有設備是齊全的,不會影響教學。」Agnes說。相比「硬件」,樹仁課堂制度更具「中學特色」,Bonnie說:「我們的課堂分為core courses(必修科)和elective courses(選修科)。Core是本系的科目,elective則可選讀外系的科目。校方會事先把一些core科目配搭成不同組合,例如組合A是逢一三五上課,選讀組合A的學生為之一班。每個學期會有6班,每班約有30人。」
「也就是說,如果我今個學期只選讀core科目,那麼整個學期的課堂就只會看見同一群人。」Agnes補充。二人都認同,這樣的課堂模式像中學時期的分班制度,Agnes評價:「我覺得有好有壞。好處是同一班同學關係會很密切,始終大家『日見夜見』,壞處就是很難去認識其他系的同學。」
與其他大學相比,在山上的樹仁,校園較小,無論是課室或課程結構都恍如中學,這種「中學式」的大學生活,會否令學生覺得無拘無束的U Life夢落空?Agnes說沒有太大失落,「我原本沒料過自己能入讀大學,能入讀樹仁已是很驚喜。在(自己是)『一張白紙』的心態下,反而不覺有什麼落差。最意料不到的,是跟大學同學相處會像在中學時那麼close!」
閒餘上茶樓飲茶 師生亦師亦友
Bonnie也認為,「中學式」課程結構安排令師生關係更融洽,「(導師)有點像中學的班主任,有導師會關心學生學業以外的生活,如我們系有名老師叫洪肇平(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他會跟同學上茶樓飲茶」。她笑稱,好些導師授課時照念書本上一字一句,配合中學課室的設置,令學生真有回到中學上課的感覺,「而且我們每堂都會點名,如果缺席多於5次,就不能參加考試」。
新大樓:百分百「科幻感」
雖然Agnes和Bonnie多在充滿中學感覺的舊校舍上課,但為了應付日漸增加的學生人數及需要,樹仁於2017年啟用研究院綜合大樓(新大樓)。Bonnie說,新大樓、舊校舍的設備和建築風格大不相同,「有時從一邊走到另一邊,會覺得有落差」,Agnes也笑稱:「突然風格一變,好有科幻感!」
新大樓加添了多媒體製作中心、多用途會堂、學習室等教學設施,Bonnie說:「不過這些設施多數是新聞與傳播學系的學生才會用到。」相比其他資助院校,樹仁的「硬件」設備未必百分百完善,選科制度也不全然自由,Agnes和Bonnie卻認為師資等「軟件」,才是樹仁最具魅力之處。Agnes說:「其實並不如大眾想像中那麼不自由,學生還是可以選擇參加不同學會、海外交流等,跟其他大學的校園生活沒有什麼不一樣。」Bonnie在一旁笑道:「而且會『走堂』的(學生)還是會『走堂』。」
除了是學生上課的地方,新大樓8至14樓也是本科生的宿舍(部分本科生及研究生宿舍設於宿舍文康大樓)。Bonnie曾在新大樓住宿一個學期,「因為是新啟用的宿舍樓,設備都很新。而且(寶馬山)算是『豪宅區』,部分房間的位置可以看到(維港)煙花」。沒有住宿的Agnes指從新大樓門口的小路走到盡頭(圖6),可看到維港景色,每逢煙花匯演,小路便會被學生擠得水泄不通。
◆新大樓(圖)
.休憩區
.多媒體製作中心
.走廊
.課室
樹仁大學小檔
1970年代香港大專學位不足, 胡鴻烈、鍾期榮夫婦在跑馬地成和道自資創立樹仁書院,分別擔任校監和校長,並在1976年註冊為專上學院「樹仁學院」,1978年獲政府撥出北角寶馬山部分土地作為永久校址(樹仁現址),最終於2006年獲正名為大學,成為本港首間私立大學。
文:韓祺疇 圖:韓祺疇、受訪者提供、院校提供、資料圖片
■今日明報新聞(港聞、中國、國際)﹕bit.ly/2DZbO2R
(逢星期二隨學校訂閱版附送education.mingpao.com)
[明路—生涯規劃 第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