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老師常說要學STEM,究竟STEM是什麼呢?原來四驅車是STEM,爆旋陀螺是STEM,紅豆冰也是STEM。曾任職教師的電視節目《Think Big天地》「STEM出創意」嘉賓主持鄧文瀚(STEM Sir)主張從生活尋找靈感,多觀察及多思考,格言是「只要學識STEM,咩都唔使驚」,相信學生只要了解STEM的學習精神,將來學習任何知識都能得心應手。
文:黎耀強
圖: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STEM Sir是資深資訊科技教師,先後於喇沙小學及聖公會聖彼得小學任教。鄧文瀚機緣巧合下認識了補習社創辦人及電視藝員林溥來(Patrick Sir),在他介紹下於兒童節目《Think Big天地》內以STEM Sir身分講解生活中的STEM知識,STEM Sir亦成為鄧文瀚的代名詞。他笑言有時在街上也有家長和學生向他打招呼,後來STEM Sir希望能專注STEM教育,於是辭去教職,以自由工作者形式繼續推廣STEM。
在香港STEM教育仍在起步階段時,STEM Sir已嘗試舉辦有趣的活動,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小時候,STEM Sir看過科學圖書The Magic School Bus,書中神奇巴士會帶學生上太空、回到過去或鑽入人體,這書啟發STEM Sir,認為STEM就在生活中(STEM in life)。
熱愛四驅車學生 學會物理理論
STEM Sir憶述4年前逛模型店時,聽到一名中四學生與店員閒談,竟然提及深奧的物理知識,他感到十分詫異,上前與該名學生攀談,「沒想到該學生說自己讀書一般,因喜愛四驅車才懂相關理論。讀書平平的他沒想過繼續升學,只想畢業後當車房技工,盡快掙錢買四驅車零件 」。STEM Sir當時「打了個突」,心想:「為什麼他會這樣想呢?是否學習上的挫敗感令他失去信心?難道玩四驅車不能學到知識嗎?」
指現今教育重練習 忽略變通
為解開疑惑,STEM Sir於2015年籌組第一屆全港學界迷你四驅車大賽,以四驅車作教材,教學生有關四驅車的科學原理。結果首屆比賽反應熱烈,有近300人參加。後來活動獲得贊助,當天STEM Sir於模型店巧遇的學生,可到日本參觀四驅車廠,實現夢想。四驅車教學活動的成功,亦ㄤoSTEM Sir「玩中有學」的教學方法。
STEM Sir在學校任教時,經常有家長向他反映雖然已安排大量練習給子女,但子女成績仍不如人意。他認為家長的想法正反映出現今教育過分側重練習及考試技巧,忽略變通能力。他亦認為不少STEM活動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卻忽略學生從未接觸過相關知識。他指STEM學習的關鍵是通過生活中的事物ㄤo興趣,讓學生觀察與分析,從而延伸學習各種理論,「例如我們常見的扶手電梯,已經體現到數學中的平衡線理論。然而大部分人僅是認知它的功能而沒有延伸思考,結果學習只流於表面,無法於生活中應用出來」。
隨學生興趣轉變教材
「我於聖公會聖彼得小學任教時,嘗試於校內推行四驅車教學活動,然而反應不似預期。向學生了解後,才發現時下學生正熱中爆旋陀螺!」於是他將「爆旋陀螺」設計成STEM教育活動。通過學習陀螺轉動的原理,講解各種科學知識,學生果然大感興趣,更有動機學習。他亦將「爆旋陀螺」與可再生能源概念結合,設計出「陀螺發電機」教學活動,讓學生認識能源概念。陀螺轉動的過程中會產生動能,「陀螺發電機」可將動能轉化成電能,成為簡單的人手發電裝置。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再與學生延伸討論,引導學生思考可再生能源的重要。
學生敢表達想法 證已掌握技能
「由於學習內容都是學生最熱中的話題,學生感興趣,學習後他們總能總結一些想法。以爆旋陀螺為例,學生可以討論陀螺怎樣才能轉動得較持久或是如何轉得更快等。」STEM Sir表示,很多時候學生並非不懂,而是不敢表達,因此教學的最後一步是讓學生學習表達自己。假如活動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經歷多角度思考及表達想法,他認為學生已掌握相關學習技能,並應用於其他學科上。
[通通識 第5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