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少人在通訊平台如WhatsApp、微信開設家庭通訊群組以便溝通。一項調查發現,有家庭通訊群組的人,其個人主觀快樂,以及家庭溝通、健康、快樂及和諧指數,相對沒有家庭群組者高(見圖),有使用群組的受訪者在家庭快樂指數獲得7.6分(最高10分),沒有使用群組的受訪者是7分。調查又發現,愈頻繁使用家庭群組的受訪者,指數亦愈高,每天發送或接收超過10個信息的受訪者,家庭和諧指數有8分,每天有2個或以下信息的受訪者是7.3分。 港大醫學院調查 長者近半無使用 調查發現,超過七成受訪者有使用家庭電子通訊群組,其中逾三成受訪者更設3個或以上群組。有使用群組的受訪者中,超過九成受訪者每天在群組接收或發送至少1個訊息,當中近半(45%)每天會在群組內接收或發送3至10個信息。 調查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於2017年2月至5月以電話隨機訪問了1638名成年香港居民。 倡教長者使用 了解非同住家人近G 值得留意的是,475名65歲或以上受訪者中,近半(45.7%)沒使用家庭通訊群組。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社會醫學講座教授、「賽馬會智家樂計劃」首席調查研究員林大慶建議,要細心照顧不同年齡層的家人的需要,例如教導長者使用家庭通訊群組,方便他們知道非同住的兒女或孫兒的近G。 林又稱,家庭通訊群組可以令家人間的溝通更緊密,有助強化家庭關係,例如方便大家約時間相聚見面,或令身處外地的家人也可分享他們的生活,鼓勵大家除了用群組與朋友維繫感情,也應該善用群組增強家人間的溝通。 黃女士丈夫須到內地工作,每月留港約4天,兩名3歲和6歲的兒子平日依靠群組發信息及分享生活照與父親溝通,閒時會以視訊聊天。黃女士說兒子高興時會主動提出告訴父親,雖然見不到父親真人,但每日可通訊仍感開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