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無題》有一句:「春蠶到死絲方盡」,「絲」與「思」同音,作者用蠶比喻自己,說自己如春蠶到死才停止吐絲般,等到生命終結才會停止相思之愁。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情詩,可見詩人長情,也見蠶蟲盡責,絲綢坊負責人吳亞俏(Candy)也說:「蠶蟲確實是挺偉大的!」用蠶絲編織而成的絲綢與中國古代文化息息相關,你知道多少? 吸濕吸熱 柔滑輕薄 中國是最先發明養蠶取絲的國家,人們利用蠶吐出來的蠶絲作原材料,編織成絲綢紡織品。Candy對絲綢讚不絕口,「蠶絲是純天然的動物蛋白質,所以才那麼柔滑、堅韌和輕薄,而且吸濕吸熱、穿上身冬暖夏涼」。功能如此多,難怪古時中西各國都對絲綢愛不釋手,紛紛把絲綢做成各式各樣的日用品。除了衣服,絲綢還可做成被子、香囊和手帕。據說畫地圖也會用上絲綢,因為材質耐用,而且方便收藏。 黃色絲綢皇帝專用 隨蚞i蠶取絲的技藝日漸成熟,絲綢產量增多,花紋和顏色亦隨之變得豐富。Candy表示:「絲綢是身分的象徵,你穿什麼就代表你是什麼地位。」絲綢製品的用色和圖案在古時可分辨官階和社會等級。眾所周知的有黃色,乃皇帝專用,而親王與三品以上官員的官服使用紫色,五品官就用紅色。圖案方面,龍紋只可用於龍袍,文武百官則按自身的等級用仙鶴、孔雀、犀牛和海馬等圖案。百姓同樣茩咻p意吉祥,Candy指「喜字花」及如意結是民間服飾最常見的花紋。 ■學一學 從糸字部看生活文化 不少我們稱為「絞絲旁」的字,例如紅、綠、紫、繡、繪、緞、紗,與「絲綢」一樣,同屬糸(粵音:覓)字部,反映古代人民從絲綢衍生出很多生活文化,繼而造出這些字。「繡」和「繪」都是在絲綢布上加添花紋的手法,「繡」用的是針線,「繪」則是用顏料在絲綢上畫畫。「紅」和「綠」在現代與絲綢沒有直接關係,但一開始發明顏料就是為了染製絲綢紡織品;「緞」和「紗」則是絲綢的品種。 ■想一想 你喜歡絲綢服飾嗎?為什麼?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383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