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昨日離開上海,標誌茈L最近半個月廣東、上海兩次改革開放之行的結束,對比他的粵滬之行的異同,可以看出其中透露了很多人事、政策的信息。 陪同班子分兩套 劉鶴主內胡春華主外 由於粵滬之行都是在出席一場公開大型盛事之後再開始視察,故在陪同人員方面,明顯地是有內外兩套不同的班底。例如,在港珠澳橋通車典禮中,有身兼港澳小組組長的副總理韓正和港澳辦主任張曉明出現,但隨後的視察就不見了韓、張兩人;在進博會行程中,有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外長王毅等陪同,視察就未再見兩人。 值得留意的是胡春華與劉鶴兩名副總理的角色,在廣東劉鶴由頭跟習到尾,因為他在國務院中主管交通運輸部,大橋通車他理當在場;但在上海,進博會就由胡春華分管的商務部主辦,故開幕禮由胡主持,劉無份出席,其間習見外賓胡亦在座。惟視察活動一開始,就劉進胡退,顯示兩人分工是胡主外、劉主內。 值得注意的是,劉鶴在習近平國內的視察活動中從不缺席,但卻極少陪同他出訪,顯然突顯他仍身兼中財辦主任的經濟智囊角色。當然,中辦主任丁薛祥和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鋒兩人,則不分內外,總是陪伴習左右。 論視察主題,從新華社兩篇通稿的標題可窺一二,報道廣東的標題是「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報道上海的標題是「堅定改革開放再出發信心和決心,加快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可見廣東之行是標榜改革開放大旗,上海之行則是針對城市競爭力。「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算是習上海之行的貼地「金句」。 囑粵平衡發展 暗批內部差距大 習近平對兩地指示內容也各具特色,除去高質量發展、黨的領導和建設、深化改革開放3條相同外,「粵四條」中的「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似乎暗含了對於粵東、粵西、粵北與珠三角差距太大的批評。「滬五條」中的「更好為全國改革發展大局服務」和「深化社會治理創新」兩條則較特別,前者奠定了上海的特殊地位,後者則強調了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相較於粵港澳大灣區至今「龍頭」未明,上海已被指派為長三角一體化的「龍頭」,更顯示上海在習心中地位不一般。孫嘉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