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主張路邊多種本地樹種,而「街道選樹指南」挑選的80個品種中,原生品種佔逾半。政府今年初完成的研究顯示,其中一個種樹的重要原則是「因地制宜」,發展局長網誌中亦有引述樹木辦總監高韻儀的這一說法。長春社總監蘇國賢表示,因應樹木的生長環境選擇樹種,無論是本地或外來品種,都可茁壯成長。 政府的研究將路邊植樹空間分成兩大類,包括路邊行人路,以及兩條行車路之間的狹長空間;之後再因應生長環境,例如路邊闊度、路邊是否有建築物,以及每棵樹的種植空間等,挑選相應樹種。 研究報告舉例,天后維園外興發街旁一段行人路闊約2.5米,並有巴士站,多個面積1.2米乘1.2米的位置可供植樹,選種樹木的樹冠不能太大,樹根伸延空間亦有限,經過篩選後,認為該條街道適合種植雞蛋花及大頭茶等,分別是外來及原生樹木。本報昨到興發街,發現最少新種了兩棵黃金蒲桃,屬外來物種。 沿街長花槽可種大型樹 另一例子是將軍澳唐賢街,該街道闢作植樹的「花槽」只有1.5米闊,但「花槽」沿唐賢街而建,樹木的根部伸延空間較大,適合種植樹冠較闊及較高的樹木,經篩選得出的都是較大型的樹木,如紫檀、浙江潤楠及水同木等。至於行車路之間的空間一般較狹窄,一般只可種植樹冠較小及樹根向下生長的品種,例如棕櫚、酸棗及小果鐵冬青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