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月6日美國打響「第一槍」算起,中美貿易戰已持續2個多月,即將「過招」第三回合。在北京觀察家看來,解鈴還需繫鈴人,11月至為關鍵。據美媒報道,美國財長梅努欽已向中方團隊發出邀請,希望中方派出部級代表團,在美對華加徵新一輪關稅前,與美方舉行貿易談判,地點在北京或華盛頓。
這是一個好消息,但中方並不抱太高期望。種種[象顯示,中國高層愈益體認到,美方挑起的貿易戰,是一場自由貿易與壁壘保護、遏制與反遏制的較量,唯有硬朗接招、組合施策,才能贏得尊重、以戰止戰。
「清醒劑」加快改革開放
日前,彭博新聞網刊發傅瑩的署名文章,該文被視為有相當代表性,講清了中美關係的變局和挑戰。傅瑩指出,面對來自美國強硬但混亂的聲音,中國需要保持淡定,重要的是聚焦自身發展,解決好自己的問題。
的確,中國也是這麼做。貿易戰如同清醒劑,倒逼中國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一個全方位、立體的應戰格局,包括貿易、企業、輿論、心理、外交等,已塑造起來。具體作為,除了針鋒相對,還包括上下統一看法、開展調查研究、企業變招減損、力擴出口來源、展開「秋季外交」、對外合縱連橫等。
有中國智庫學者認為,從一開始,特朗普政府就被紙面上的「巨大優勢」迷惑,陷入直線演算法的誤區,低估了現代貿易的複雜性和關稅大棒的雙刃性,更對中國的反擊和韌性認知不足。其實,棋局是一人一招,互有優勢。近來,中國媒體常引毛澤東的文章或話語,比如那篇〈別了,司徒雷登〉,發出的是中國不想但不懼打貿易戰,擬打一場持久戰,作最壞打算、往最好努力的信號。
升級與否 「球」在美國腳下
反觀美國,少數對華鷹派策士徒有遏制中國之心,白宮內部爭執、風波不斷,民間擔憂情緒蔓延,「美國邏輯」對上「中國方案」並不佔優。「退群」、制裁、貿易戰,美國四處樹「敵」,雖有所得、亦有調整,但在國際上失去道義的制高點,給世界經濟帶來高風險。
中國和美國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國家,和則兩利、鬥則俱損。縱觀1949年以來的歷史,沒有任何外部力量能阻擋龍騰獅醒。全球秩序的重建,中國的角色舉足輕重。貿易戰升級的「球」在美國腳下,11月美國舉行中期選舉,無疑是一個重要觀察節點。鍾鳴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