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地球表面約七成被水覆蓋,根據聯合國的資料,淡水佔水資源總量約2.5%,當中只有1%適合人類使用。全球暖化影響正常降雨,加上地下水源減少、生態受破壞、農業和經濟發展虛耗用水和製造污染等,使水資源更匱乏。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7年的報告指出,全球有21億人無法獲得安全食水。
◆延伸概念
保育(conservation)
水污染(water pollution)
食水安全(water safety)
水力發電(hydroelectric power)
■相關新聞
◆(全、衛、能)
開普敦瀕斷水 澳洲大旱
南非第二大城市開普敦近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降雨量低,連續出現乾旱。開普敦政府一度預計2018年4月21日到達「臨界日」(day zero),即水庫存量剩13.5%,民眾將需「斷水」。當局2018年2月起規定每人每日只可用水50公升。
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管理創新研究中心的公共政策分析師布爾布朗(Magalie Bourblanc)批評,早在2004年已有人警告開普敦出現缺水危機,但市政府以成本太高為由,一直拒絕興建海水化淡廠,直至現在才建海水化淡廠、再造水廠和積極抽取地下水。開普敦2018年4月開始有降雨,政府2018年6月宣布降雨量理想,加上節制用水等嚴格措施,相信「臨界日」會推遲至2019年以後。
2018年8月,澳洲陷入近年最嚴重的乾旱天氣,其中新南威爾士州3個月的雨量只有正常雨季20%以下,99%地區出現旱情。澳洲出產全國三分之一小麥的東部受到乾旱打擊,預期產量暴跌。牲畜也因缺乏飼料而要被額外屠宰,恐令澳洲飼養牲畜數量跌至新低,要花幾年復原。
◆(中、全、衛、能)
北京面對水源不足
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2018年2月報道,全球超過1億人面對缺水問題,並引用一項2014年的調查,指出全球500個最大的城市中,有四分之一處於「水緊張」狀態。
報道稱中國擁有全球約20%人口,但乾淨食水只有全球的7%,首都北京也面臨水源不足問題。除因國家儲水量下跌,亦因為污染問題嚴重,2015年的官方數據顯示,北京有四成的地表水源已被污染得不能飲用,甚至不能供農業或商業之用。報道提及中國政府嘗試透過「南水北調」等大型水利基建工程、對工商業污染者加重罰款解決問題。
◆(全、能)
湄公河發電保育惹爭議
水資源也可成為發電能源。東南亞的湄公河及其支流流經多國,各國紛紛興建水壩發電。截至2018年中,湄公河流域已最少有12座大型發電水壩。由泰國、老撾、越南和柬埔寨組成的湄公河委員會2018年4月準備一份達3600頁報告,指出湄公河未來20年準備或正興建的11個主流大型發電水壩和120個支流水壩,將影響河流附近的漁農業,估計到2040年內河魚獲數量會大減三至四成,流往越南的沉積物幾近消失。
位處較下游的越南,其總理阮春福呼籲各國採取「堅實和及時行動」,稱湄公河的水資源數量和質量均下降,越南下游盆地所受的影響「更為永久和嚴重」,包括陷入持久乾旱、海水倒灌農地和海河岸侵蝕,逾2000萬人的生計受威脅。
[通通識 第5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