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是什麼食物,讓享盡珍饈百味的楊貴妃遠遠看見,還未入口已笑逐顏開?又是什麼,令貶官廣東的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甘心在這蠻夷之地「長作嶺南人」?答案只有一個,就是—荔枝。 古代交通不便,北方人少食、甚至未嘗過多產於南方的荔枝。加上保鮮不易,一旦遇上香甜鮮美、晶瑩嫩滑的荔枝,視覺、嗅覺、味覺得到無比的享受時,頓然「驚為天人」,糾纏難捨,也是人之常情,不難理解。然而,文人筆下的荔枝,往往超出了食的意義,且看看上文提過的兩個歷史名人與荔枝有關的作品和故事: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唐.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詩的首兩句展現出山頂上雄偉壯麗的皇帝行宮,緊閉的宮門一道接一道地打開,為的不是什麼重要而緊急的國家大事,而是唐玄宗只為楊貴妃一笑,不惜千里迢迢,連日快馬飛馳,窮耗人力物力,以最快的速度,將最新鮮、最甜美的荔枝送到「女神」面前,以取悅芳心。此詩側面反映出唐玄宗重內寵而荒國事的態度行徑,亦暗示了他與楊貴妃驕奢縱逸的生活,乃禍國殃民之由。本詩善設懸念,寫得含蓄精煉,寓意深刻,能收見微知著、以小見大之效。 ◆〈食荔枝〉其二宋.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宋哲宗紹聖元年,蘇軾因「譏斥先朝」的罪名被貶到當時視為蠻荒的嶺南(廣東廣西一帶)。後來他在廣東惠州作了兩首〈食荔枝〉,以上是第二首。一般貶官逐臣,苦悶憂忡,少不免哀怨嗟嘆。然而蘇軾處之泰然,說在羅浮山下,四季如春,時見鮮果美食,如能每天吃上荔枝三百顆,不介意長久地當個嶺南人啊!可見詩中固無被貶的怨尤,反之詩人能逆境自解,體察物情,發現和欣賞身邊的美好,表現出樂觀曠達,從容灑脫,隨遇而安的態度和精神。 ■生活反思 以上二詩均與荔枝有關,前者諷縱慾荒事,應戒淫逸驕奢;後者隨遇賞物,未懼逆境艱辛,並以樂觀曠達的態度精神面對人生、熱愛世界。由是觀之,美食雖如一,而呈現何種人生與意義,則由你選擇和決定了。 圖:資料圖片 作者簡介:資深中學中文科教師 文:袁漢基 [語文同樂 第325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