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去年離開高盛,加入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任高級研究員的哈繼銘,現時主要關注中美貿易戰的研究,在他眼中,今次兩國貿戰其中一個遠因,某程度上正是金融海嘯的後遺症。哈繼銘表示,因為當年中國提出振興十大產業,為鋼鐵、水泥、太陽能等行業給予大量補貼與貸款,從而降低了產品價格,提高競爭力,但此舉也埋下了現在被美國指摘的一個口實。 美尋找出口地區取代中國 哈繼銘認為,短期內中美都不會在貿易戰讓步,尤其是美國經濟正在轉強,而且他估計,美國在戰略上有意尋找可以取代中國提供廉價出口的國家地區,例如越南、印尼、墨西哥等,並扶持它們,以降低美國對中國出口的依賴。當這些地區能滿足美國的消費需求,全球供應鏈結構改變,那中國便會變得被動,能達成協議的可能更不樂觀。 屆時中國既要發掘新市場,另一方面製造業亦只能遷移至其他地區,造成資金流走,進而人民幣貶值,再影響到民眾寧願兌換外幣,資金流走惡化,形成循環,到時中國經濟進一步放緩,債務率又續高而儲蓄率又續降,市民拋售房源,樓市便有崩塌可能。 GDP三頭馬車兩頭弱 在保樓價和保匯率之間,哈繼銘相信中央會盡量側重於保樓價,「貶值某程度上對?貿易戰影響,而且中國房地產佔GDP三分之一,對經濟和民生的影響太大,不得不保」。他補充,在這些憂患之下,中國必須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但目前來看,消費及出口都弱,三頭馬車只剩投資,「現在叫做補短板」,但他擔心,如果政府起橋建路帶動不到經濟效益,例如區域發展,產業擴張,那從本質上解決不到問題,經濟所謂有增長只不過是透過拆東牆補西牆去虛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