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海漂垃圾日益嚴重,黑潮文教基金會5月底從花蓮啟航,進行繞台灣一周的「島航計劃」,7月中完成,其中曾與台灣海洋大學合作,用目視法進行海漂垃圾調查,發現東北角至北海岸及蘭嶼垃圾密度最高,新北市深澳岬角海域每平方公里2000件垃圾最多,高雄紅毛港外海則驗出超過環保署公告標準的「酚」含量。 參與計劃的台灣海大研究生邱靖淳說,12天航程調查距離約670公里,共紀錄698件垃圾,在76%的航次、近8成海域看到海漂垃圾,其中以塑膠最多(66%),包括塑膠包裝、食物容器與餐具、寶特瓶;其次為保麗龍,占17%,還有廢棄漁具。 邱靖淳又說,每平方公里海域垃圾為0至1958件,東北角至北海岸及蘭嶼垃圾密度最高。而基隆市與北海岸一帶、嘉義八掌溪口、高雄及小琉球沿岸,均發現海漂垃圾匯集。若排除高密度區域,每平方公里約29件垃圾,密度與全球平均值差不多。 若從極端值來看,新北市深澳岬角海域每平方公里2千件垃圾最多,蘭嶼的椰油、野銀部落約1000件;僅次於太平洋熱帶環流的每平方公里逾1萬件,以及麻六甲海峽的4000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