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據專家對敦煌壁畫(圖)的考究,中國古人在小暑來臨後,喜以洗頭、抄經等方法消暑。
澎湃新聞網在報道中引述敦煌研究院的考究指出,在敦煌壁畫堨i以捕捉到一套古人列出的「消夏指南」,當中有洗頭、理髮、剃鬚、抄經、鮮花果盤、孩童戲水、汲井水納涼等。
成於隋的莫高窟第302窟的壁畫就顯示,畫面中央3人正通過桔槔原理(即我們今天所說的杠杆原理)從井中汲水,用清涼的井水洗臉,帶來涼快。
屬於五代的莫高窟第146窟的壁畫則顯示,有人把井水倒進圓盆中,彎腰低頭把腦袋紮進水堙C
成於初唐的莫高窟第220窟和第329窟的壁畫都顯示,無論是復古條紋背帶褲,還是時尚撞色吊帶衫,唐代的小孩走路都帶風。
研究指出,「他們大膽吸收外來國度的服飾風格,能露就露……這麼熱的天,別說襦裙和直裾,就連半臂都嫌囉嗦。」
另外,成於中唐的榆林窟第25窟的壁畫顯示,「普通青年洗頭降溫,文藝青年摺扇納涼,佛系青年抄經避暑。」
信奉佛教的唐朝人,在天熱時進山避世,鳥鳴山澗、樹影婆娑,在此伏案抄經,當然是由內而外的清涼。敦煌文獻記載:「六月三休(伏)日,昔賈誼避三伏,以其盛夏,六月三庚日,南方有鳩鳥至,以助太陽,銷鑠萬物,故損害於人,是以避忌之此日也。」
古代避暑之俗的確存在,在小暑之後的三伏日,唐代官府是給大家一天法定假日的,任隨大家打水洗頭或進山抄經等。「古代人比現代人更懂得張弛有度,春種秋收時爭分奪秒不馬虎,暑氣蒸人時務務虛也未嘗不可,這是忙碌與休憩的交響,是值得借鑑的生存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