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每年不少香港學生負笈海外,有家長和學生會找升學諮詢服務商提供意見和資訊。消費者委員會進行歷時9個月的研究,發現行業服務質素良莠不齊。不少升學諮詢服務商自稱「顧問」,實質是海外教育機構的代理人,透過介紹學生入讀收取報酬,而且資訊透明度不足。消委會建議行業加強自我規管提升質素。 沒主動明確披露 消委會去年7月至今年3月做研究,包括到教育博覽展實地了解、從73間升學諮詢服務商收回29個商戶的問卷回應、收回61份消費者意見問卷、舉行4場聚焦小組訪問及以神秘顧客「放蛇」39次。問卷結果顯示,86%標榜為「顧問」的升學諮詢服務商,承認是海外院校在港招生的「中介」。但在39次放蛇中,沒有升學諮詢服務商主動及明確披露自己和海外院校的合作關係,只在查詢後才承認。研究發現,「中介」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收生後海外院校給予的佣金,一般為學生首年學費的10%至15%。消委會質疑這些「顧問」的中立性,認為這些「顧問」向學生提供建議時,或會偏向某些國家或院校。 顧問開價1.2萬變2萬 消委會商營手法研究及消費者投訴審查小組主席黃錦輝表示,服務商的服務收費浮動,只在消費者確定使用服務後,才告知收費資料。39次放蛇中,所有服務商都不會展示收費表,32個服務商不會解釋諮詢服務的條款細則。 調查人員有一次以內地學生身分放蛇,諮詢協助申請海外院校服務時,顧問最初指收費為1.2萬元,但後來提高至2萬元,並解釋稱1.2萬元為熟客轉介的價格。另有服務商向消費者提供的資料不足,可靠度成疑;又或在提供建議時,推薦其他業務,如移民服務或作綑綁銷售服務(見表)。 研究發現,所有服務商都沒設立正式申訴機制,與消費者之間亦沒有書面合約關係。消委會指出,若有爭拗,消費者投訴無門,也難以訴諸法律。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僈﹛A因立法需時很長,參考英國、台灣等地做法後,認為加強業界自我規管是較有效做法,「可以較快幫到香港學生」。她認為業界應更新守則,設立有效申訴機制,並為公眾提供顧問名單;政府可考慮出版相關網上消費指南,令家長及學生有更多可靠資訊。 消委3年收7投訴 黃鳳雃繾p,每年有1.8萬本地學生有意在未來5年到海外升學,2015至2017年間消委會收到7宗相關投訴,內容為不良營商手法及價格爭議等。她建議,家長應考慮公司口碑及找不同公司比較,「不應心急,一聽完就覺得可以信」,又指現時資訊發達,家長可自行向相關學校查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