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醫院管理局自2008年起引入《手術成效監察計劃》,每年公布17間公立醫院的手術成績表。團隊成員憶述,計劃初期飽受前線醫護人員責備,指監察計劃是在「傷口上撒鹽」及「孫悟空的緊箍咒」,增添前線壓力。團隊將壓力化為動力,透過改良分析方法、實地考察等,協助不達標的醫院重回正軌,近年更為屯門醫院洗脫「地獄醫院」污名,今年獲醫管局頒發傑出團隊獎項。
明報記者 許芳文
獲醫管局頒傑出團隊獎
本港2003年爆發SARS,經濟低迷,醫療體系亦受波及。醫管局前任外科統籌委員會主席莫碧添表示,公營醫療外科在SARS後步入「黑暗期」,醫管局將新資源撥去內科及防疫,故當時要考慮如何重振外科團隊聲望。
手術成效監察計劃的首任總監袁維昌表示,當年美國有醫院推行手術成效監察,他遂於2006至07年間建議醫管局引入模式,透過監察提升手術質素。回顧過去,他形容每間醫院都有可能「出界」,被列為表現特別遜色,認為要透過持續的監察讓醫院重回正軌,否則會一直變差。
莫碧添說,起初有外科醫生批評數據不準確、不科學,亦有醫護形容醫管局每年公布手術成績表,有如在醫護「傷口上撒鹽」,又像「孫悟空的緊箍咒」,令前線壓力百上加斤,甚至有人直指他是「始作俑者」。曾有九龍「龍頭醫院」醫護人員拉隊到分享會上「踩場」,公開批評報告令前線的「日子很難過」。
莫表示,起初公布成績表時隱去醫院名字,報告詳情則供醫院內部參考及檢討,但又被指報告似「無牙老虎」,直至4、5年前團隊開始向傳媒公布醫院名單。其後每次公布報告,不達標醫院隨即引來傳媒「狙擊」,屯門醫院亦因連續多年被列為表現遜色,被報章冠以「地獄醫院」污名。
倡博愛設急症外科服務 即紓屯院壓力
莫續稱,過往不同醫院被評為遜色,都能迅速糾正,唯獨屯門醫院表現持續低迷,後來團隊連續3日到場觀察,翻看60、70名死者的排板,發現病房擠迫,遂提出於博愛醫院開設急症外科服務,以紓緩屯院壓力,「以前40幾個急症入院,現在20幾個送去博愛醫院,20多個去屯門醫院」,屯門醫院在2016/17年度的預約及緊急手術表現均達標,洗去污名。
另外,袁維昌說,曾有深切治療部護士以為外科病人術後死亡率達一半以上,不欲接收病人,經計算後病人死亡率為兩三成,「用數據不斷跟護士解釋,他們開始明白外科醫生不是亂來,不是想做手術就做」,改變護士對外科病人的看法,有助提高病人術後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