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又回到這堙C感覺是如此乾淨、明亮,地上沒有難聞的液體,牆角沒有不名狀的痕?,我真的回到這媔隉H我走上微斜的路徑,兩旁泊了車輛,我從車與車之間走進一道窄巷,不知道面前將會是什麼。然後一個恬靜、安詳的小庭院在我眼前出現,大家都在看書、談天。天氣是這麼的好,一絲冷風也沒有,好像要為這媕蝟y更寧靜的環境。若隱若現的人影在後山出現,他們的衣服與植物相遇後,發出曖昧的聲音,好像是小女孩在偷笑,為夜遊而興奮。
我真的回到這媔隉H這堿O香港歷史重要的地標,1953年石硤尾大火後,英政府為了安頓無家可歸的災民,建了環境相當簡陋的公共房屋,俗稱「七層大廈」,我們從以往的電視片集和電影還可以看到當時的生活。一個小單位,沒有特別的間隔,一家七八口擠在堶情C廁所和浴室都在走廊的盡頭,而廚房就在屋外。當香港步入21世紀,新型的公共房屋陸續加入服務時,這些七層大廈變成了見證歷史的文物。政府把餘下來的大廈活化,我眼前的美荷樓是在1954年建成的,現在變成青年旅舍了。與酒店相比,這埵酗@種自由散漫的感覺,我很喜歡。
我可以想像在五、六、七○年代,住在這堛滌羆h市民,他們的生活必然是困苦的,但在人情味濃厚的社區,衍生了另一種生活情懷,讓人可以苦中作樂。然而,當七層大廈老化了後,市民搬出舊區,遷入新式大廈,享受現代的設施時,其實仍然有一群非常弱勢的社群住在這堙C我曾經看到了這些灰暗的生活畫面,讓我不能相信眼前乾淨明亮的美荷樓,就是我記憶中的七層大廈。
大概在2004年,我來到快要拆卸的石硤尾的七層大廈,一位年輕的女社工帶我探訪這堿側々ㄕh的居民,我很感謝她的幫忙。我首先跟一些新移民婦人做訪問,然後是他們的子女,他們都熱切地期待將來的新生活,搬進新的房子,有更好的設施,有更理想的生活,我也為他們高興。社工又告訴我不要走到山邊某些角落,那堨i能會遇到癮君子,我記住她的話。
被垃圾山包圍的老婆婆
但在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下,我走進這間在地面的單位,只有一個房間這麼大的空間,中間擺放碌架?,四周被雜物包圍,東一包,西一包,整個單位更像一座垃圾山。然後,我看到一位老婆婆睡在?上跟我打招呼,她被雜物重重圍困,但她好像沒感到什麼不妥。面容蒼白的她,露出非常親切的笑容,她真的很高興見到我們。她很快就嚷?要我們看看後方掛?的一些照片,她說這是她的子女,她說他們對她很好,她說他們常常記掛?她。她是那麼高興地說?,而我一時不懂如何解釋眼前的現實。
老婆婆現在不知到哪堨h了,而美荷樓也已經翻新了。海明威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說,名為〈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當中寫到老人在城市的生活,好像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而正正因這樣的失落,他們更希望走進一個乾淨明亮的環境,好讓他們不會墮進濕陰的思想深淵中。這篇只有三頁的小說,用字簡約,但感情豐富,給讀者很多的啟發。
那個晚上我在美荷樓,想到海明威,想到在遠方的那位婆婆,她大概也會喜歡這堙X—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文:黃淑嫻
圖: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2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