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篇章:公瑾 當年
【明報專訊】(第1段)不知打從何時開始,我喜歡了周瑜。
(第2段)父親總愛在茶餘飯後說故事。父親曾在舊式的鄉塾讀過兩三年古文,但往後的生活、工作都與文字毫無關係。印象中,父親認得很多字,而且很尊重中國文化。他視講故事為一種「家教」。父親講故事很有技巧,每每能在最緊張處煞住,又或者先述結果,再說原因,引起懸念。父親講的每個故事,我都記得清清楚楚——特別是關於周瑜的故事。
(第3段)父親愛講孔明三氣周瑜的故事,說到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說到他錯走空城,身遭箭傷,說到他與張飛在蘆花蕩大戰,最後被孔明寫的一封信氣死。父親的潛台詞是:周瑜由於年紀輕,處事沉不住氣,有勇無謀,不足為法。此「台詞」似乎是衝?我而說的。但我卻獨愛周郎天真坦蕩,這大概是由憐而生愛的緣故。
(第4段)大約十二、三歲的時候,我開始讀《三國演義》,希望能在書中讀到更多有關周郎的故事,父親見我每天都在看,便問道:「你天天的看,看通了沒有?我問你一個問題。」我連忙說:「書中人物太多了,嗯,就問關於周瑜和孔明的吧。」父親說:「孔明和周瑜的母親姓甚麼?」我一時間愣住了,說:「書中沒有記載,我怎會知道。」父親卻胸有成竹地說:「答案就在書中。」
(第5段)我翻了好幾天書,始終找不到答案,終於投降。父親施施然說:「周瑜臨死前說的一句話,記得嗎?」我連忙搶?回答:「既生瑜,何生亮。」父親說:「那不就是答案嗎?」氣死人了,父親竟把「既然」的「既」字、「何必」的「何」字,別解為「姓既的生周瑜,姓何的生諸葛亮」。到今天,我還不曉得世上有沒有「既」這個姓氏,但父親的幽默、我的不忿,卻還是歷歷在目。
(第6段)唸中學五年級的時候,從文學課外書中讀到蘇東坡的〈念奴嬌〉,其中有「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之句,描寫年輕時的周瑜,極為傳神。後來又知道周瑜有顧曲之能,可謂才兼文武。關於周瑜的故事,我比父親知得更多更清楚。現在,父親年事已高,在「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年紀,父親尚能斷斷續續閒道周瑜故事之首尾,但有時卻把空城計一節誤植在周郎身上,又或者把丈八蛇矛轉植給周瑜,但他始終沒有忘記那一記「殺?」──「孔明和周瑜的母親是……」父親一臉詭秘的問。面對這道老問題,我卻故意說不知道答案,好讓父親能為我再講一遍故事。父親又開始洋洋灑灑地說:「周瑜臨死前說了一句話……」一如趙家莊斜陽古柳下說書的負鼓盲翁,我癡癡地望?他,似乎又再看到當年對答的情景……
(第7段)不錯,正是從這時開始,我喜歡了周瑜!
——輯自《拾貝》,一九九六年【轉載自匯智出版《黑白丹青》,2016年12月初版】
■作者簡介
朱少璋,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高級講師。多年來從事文學研究、創作及中文教學,致力推廣閱讀及寫作。
圖:匯智出版、資料圖片
鳴謝:匯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