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衝突是普遍現象,可出現在人與人之間、人與團體/國家之間、團體之間、國家之間(政治/外交/軍事)。衝突可由需要、期許、價值觀念、利益、意識形態和認知等的不同而引起,宗教和種族也是導致衝突的因素。衝突有不同表現形式(影響各異),例如爭吵、破壞行為、暴力、戰爭等。衝突可以避免及化解。有意見認為衝突只帶來破壞,但也有指可推動社會變革。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親子衝突
人際關係有不同範疇,如親屬、朋友、同學、師長、情侶和工作伙伴等。溝通不足、父母嚴厲的管教方式、價值觀差異是親子衝突的主要原因。
兩代衝突 主因價值觀差異
青協2013年5至6月做「現今兩代衝突」意見調查,訪問845名12至24歲青年和205名家長,發現44.4%青年和25.7%家長認為引發衝突的主因是雙方價值取向存差異;30.1%青年認為是兩代人缺乏有效溝通;24%家長認為是父母對子女期望過高。
梁振英女兒當街摑母
2015年,特首梁振英女兒梁齊昕萬聖節狂歡,懷疑酒後情緒失控與的士司機爭執,更未理會凌晨3時許到蘭桂坊欲接她回家的母親梁唐青儀,還兩度掌摑母親。資深社工馮慶球稱他過往處理不少親子衝突,要避免子女打父母,家長應自孩子小時就身教,勿打罵子女等。
■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世代衝突×雨傘運動
不少分析指出,2014年的佔領運動/雨傘運動揭示香港年長和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差異,包括對未來的期望、對國家的看法、對民主的理解、對公民抗命手法的認同、對香港的發展模式等。
中學生曾因佔領與母不和
中學生阿嵐曾因參與佔領運動而與母親不和。他認為兩代人生活環境不同,「不必」也「不能」取得共識。他又認為兩代人要互相了解,他現多在社交網站分享不同時事,盼家人了解更多,也持續與家人討論。
身分認同衝突:本土vs.國民
香港回歸後,「香港人」和「國民身分」認同爭議從未止息。「本土思潮」近年伴隨愈演愈烈的「中港矛盾」冒起,今日不少年輕人討論「港獨」這個昔日的敏感詞。
梁天琦:本土有港人身分認同
本土民主前線發言人梁天琦參選2016年2月底的立法會新界東補選,獲第三高票數支持。梁天琦認為,本土和非本土基本區分是「香港人會否有權自決前程」;他指社民連、人民力量都非本土派,因為兩者認同「中華」、「中國人」身分,「我]呢班人踏足本土,真係會完全拋棄舊有身分認同,會有香港人身分認同」。
■全球化
個人私隱vs.國家安全
2016年2月中,美國加州聯邦法庭法官下令,要求蘋果公司對2015年12月聖伯納迪諾槍擊案其中一名疑犯的iPhone手機開發解碼程式,以協助聯邦調查局破案。蘋果公司拒絕,認為會威脅資訊保安及公民權利,恐危及數千萬用戶的私隱,引發一場網絡時代保障隱私與國家安全間的拉鋸戰。
文明衝突論
美國政治學者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提出「文明衝突論」,指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差異會導致衝突。相關理論備受爭議,但屢被引用以解釋今日西方與伊斯蘭世界的矛盾,認為西方的自由精神,與後者偏向保守的信仰互不相容。但有學者不認同,指不同文明絕對可兼容並蓄,強行令伊斯蘭世界接受西方一套,才是衝突原因。
法恐襲後反思移民政策
法國奉行「世俗主義」,嚴格實行政教分離,法律定明「宗教不得介入公共領域」,但穆斯林要在生活中實踐信仰,例如婦女戴頭巾遮蓋臉部等。2015年,伊斯蘭極端組織在法國策動兩次恐襲,令法國反思移民和融合政策。
國際衝突×聯合國角色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可就世界各地發生的衝突討論,在美、中、英、法、俄5個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下,可發出聯合國決議案,要求衝突各方停止干戈,進行和談。但聯合國決議案沒太大約束力,故有指聯合國是「無牙老虎」。此外,聯合國可派出維和部隊保護戰爭地區的平民、保障人道救援物資供應等。安理會也可通過經濟禁運等制裁措施向相關國家施壓。
■能源科技與環境×今日香港
發展vs.保育
「發展」(經濟、社會)與「保育」(環境、文化)之間的衝突最常見,背後除涉及價值觀差異外,也有各方的利益考量、不同的期望與訴求。
香港例子包括: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機場第三跑道、大嶼山發展、皇后碼頭重置方案、活化中環街市等。中國例子包括:反PX化工廠、反興建焚化爐、反興建水電站、開發地區文化旅遊等。
開發郊野公園建屋爭議
涉及利益衝突事件的持份者可以是「個人」對「整體/公眾/社會/國家」,「多數人」的利益是否能凌駕於「個人」利益?若衝突雙方都涉及為數不少的人,政府如何抉擇?例如開發郊野公園建屋,可紓緩房屋短缺問題,改善不少市民的居住環境,但郊野公園同樣是不少市民休閒放鬆的好去處,而且具有保育及生態平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