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全球出現極端天氣次數愈見頻密,渠務署長唐嘉鴻指出,去年9月一場黃雨,令黃大仙彩虹道嚴重水浸,事後發現該區1小時雨量達108毫米,遠超發出黑色暴雨警告的70毫米雨量。該署與天文台商討加強通報機制,由今年雨季開始,當天文台錄得個別地區雨量逾50毫米,便會即時通知渠務署,署方會派員到水浸風險較高地區清理淤塞渠道。 天文台資料顯示,去年9月26日下午天氣迅速轉壞,但由於天文台發出的暴雨警告信號是以廣泛面積計算,故當日下午2時20分只發出黃雨信號,至3時40分除下,歷時1小時20分。 渠務署長唐嘉鴻昨出席傳媒簡報會時表示,去年9月26日下午的黃雨,黃大仙區錄得每小時逾100毫米雨量,已超出該區的排洪能力,即使渠道暢通無阻,仍有可能出現水浸。 啟德河樽頸已打通 目前區內啟德河正做改善工程,唐嘉鴻稱,該工程於2012年展開,防洪能力已逐步提升,其中一段渠道的樽頸位已打通,料今年情G較去年好,但仍有待整體工程於2018年完成,才可應付50年一遇的暴雨。 該署助理署長簡炎輝補充,因應局部地區出現極端降雨,去年與天文台定下新的通報機制,3個水浸黑點包括薄扶林村、元朗新田石湖圍及尖沙嘴漆咸道南,加上彩虹道共4個重點監察地區,如錄得每小時50毫米雨量,即相等於紅色暴雨,便會通報渠務署,該署會派應變部隊到場清理渠道,亦會與商戶保持聯繫。 唐嘉鴻認為,展望未來,氣候變化為該署的排洪工作帶來挑戰,面對極端降雨、海平面上升、地上徑流因城市發展而增加,渠務署除繼續以截流、蓄洪及擴闊河道等招數提升排洪能力,亦會引入「海綿城市」概念(見另稿),在該署工程加入綠化天台、透水路面、河畔公園等,將暴雨暫時儲存,減低高峰流量。 上水大埔兩水浸黑點除名 另外,渠務署於今年初剔除兩個水浸黑點,包括上水丙崗及大埔南華莆,現時全港餘下8個水浸黑點,當中3個已完成改善工程,正監察成效,未來幾年有望陸續消除餘下黑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