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對於加拿大統計局昨日公佈今年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為2%,多倫多大學經濟學客座教授陳蔚純表示,這已是一個相當高的數字。雖然會令加拿大央行處在一個更困難的境地,但仍不足以令它改弦更張,從之前降利率改為提高利率。
陳蔚純表示,以目前的低利率水準來說,從長遠來看,2%的增長幅度已經算是比較高的了。
「這是從去年11月以來最高的增幅,主要是受生鮮蔬果的價格飆升影響。而這類食品的價格高漲又是有季節性的,因為我們加拿大的冬季需要從美國進口這類食品,而近期加元匯率又比較低,所以價格攀升的厲害。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說明這個價格上漲是暫時性的。」
消費者物價指數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變動情況,通常是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
例如今年1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即為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上升2%,也意味著民眾持有的金錢價值隨之下降。如果一年前收到一張100元紙幣,今日只可以買到價值98元的貨品及服務。
一般說來,當CPI大於3%的增幅時,經濟學家就會認為有通貨膨脹,而當CPI大於5%的時候,就會被認為已出現嚴重通貨膨脹。
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貨膨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
陳蔚純表示,2%的升幅是一個令央行相當棘手的幅度,使得央行近期繼續降息的可能減少,更可能會採取維持現狀的政策。
「由於油價目前已經穩定下來,因此加幣匯率下滑的情況已出現小幅回升。因此央行不會因為CPI這個幅度的升高而拋棄原有的重要決定。」
對於菜價的大幅上升,有華人市民表示,并不會因此節衣縮食,但會更鐘意打折菜。
一位華人阿嬸表示,如果看到鐘意的菜,而且比較新鮮可口,還是會購買。「不會因為貴了就不買,不過一些可吃可不吃的菜,那還是不買了。」
這位阿嬸說完,又低下頭在菜柜下面翻找包裝好的打折萵筍。
另外一位來自國內東北地區的女士也表示,菜價上漲的速度讓她驚訝。「所以我來到超市就先挑紅牌標價的蔬菜,因為這些都是大減價的菜,等看完了這些,再去找普通的菜。」有一位中年男士表示,蔬菜水果的價格是一時一時的,有的時候漲了,有的時候就跌。「你看那個A菜,前幾天要1.59元,現在減到1.38。上海白也有減,但奶油苗就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