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埔劍橋護老院涉嫌要長者露天脫光等洗澡,引起社會嘩然。事件揭露私營安老院舍隱藏的問題,社會亦開始討論安老院及其他安老服務能否達到「老有所依」的功能。
◆香港安老政策背景
1960年代前,香港的社會服務大多由宗教及志願團體提供,到1970年代,港英政府才確立老人服務需由政府負責而非單靠個人家庭,推出《老人服務綠皮書》,列出安老政策的定位和計劃,惟部分項目至今未實行。
1980至90年代是香港長者服務的擴展期,政府推行社區支援服務,例如長者社區服務中心、日間護理中心、活動中心及家務助理等,規管私營安老院的《安老院條例》也在1996年生效。
1997年,安老事務委員會成立,就制訂全面安老政策,包括老人護理、住屋、經濟保障、醫療衛生、心理、就業及康樂等方面向政府提供意見,並在落實各項安老政策和計劃時作出監察。
.現屆政府情G
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表示,安老政策是現屆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政府銳意締造一個敬老、愛老、護老的社會環境,一方面全面應對人口老化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同時幫助長者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為』」。
2014/15年度安老服務的預算經常開支超過62億元,按年增加15%。政府在2014/15年度為長者提供的社會保障、安老服務及醫療服務的預算總開支高達563億元,佔政府經常開支約18.3%。
◆政府提供的長者福利及服務
長者福利
.2元交通優惠計劃
勞工及福利局為65歲或以上長者和合資格殘疾人士提供交通優惠,在任何日子和時間可以每程2元乘搭指定公共交通工具(包括港鐵、專營巴士、渡輪、綠色專線小巴)。
.高齡津貼(生果金)
現時高齡津貼對象為70歲或以上長者,申領人不用入息及資產審查,每月可得1180元津貼。截至2014年底,生果金申請共210,069宗。
.長者生活津貼
長者生活津貼(長津)以扶貧為目的,為65歲或以上有經濟需要長者提供每月2285元津貼,申請人須通過入息及資產審查。截至2014年底,長津申請有411,747宗。
福利vs.權利
長津審查機制被轟「侮辱長者」。註冊社工林兆彬2012年撰文指政府初期提出長津與原有生果金相若,即以敬老、回饋為目的,但在立法會財委會審批時改為強調計劃為扶貧。他質疑每月2000多元對解決長者貧窮問題的效用。有意見認為沒有審查會令香港變成「福利主義」社會,林兆彬則認為這是每名公民的基本權利,且審查制度可能造成長者為取得津貼而轉移資產,增加社會問題。
討論中:全民退休保障
香港人口老化嚴重,至2033年,每4人就有一個長者。立法會議員梁耀忠認為,現在要開始部署退休保障,不然到時再處理就來不及。他分析,現時香港長者主要靠儲蓄、綜援和強積金支撐生活,但三者各有局限,因此需要推行全民退休保障。他認為全民退休保障的意義在於扶貧和回饋,扶貧是要協助低收入退休長者維持基本生活,而回饋不止「敬老」,而是尊重長者過去對社會的付出。
由於全民退保採集資供款形式,資金從何來成為討論重點。梁耀忠建議政府可採用三方供款制度,即僱員、僱主及政府,每月各供僱員薪金的5%。不過,立法會議員梁志祥引述過去調查,指月薪約4萬元的階層特別不想供款,僱主也可能反對。他認為,若推行全民退保,供款應由政府管理,如由金管局負責營運,投資額比較大,容易賺錢,政府也可設立退休保障局負責管理,由投資的利息支持局方運作。
安老服務
˙社署轄下主要院舍(見表)
長者日間護理中心
為身體機能屬中度或嚴重缺損的體弱及認知障礙症長者於日間提供照顧及支援,助他們保持最佳活動能力、發展潛能,並改善生活質素,使他們可在熟悉的社區安老。
綜合家居照顧服務
透過專業工作人員和區內各服務單位的合作網絡,為體弱長者、殘疾者及有特殊需要的家庭提供照顧及服務,令他們能在社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