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中華﹕一串繩結 一寸心
【明報專訊】母親智慧常言:「未食五月x,寒衣不入櫳。」端午節未至,但換季在即,原來以前人們會在端午節用繩結織成香包,放入驅蟲的物品來防蟲。曾自學網頁製作替過世女兒管理網頁的「羊媽媽」張寶賢,精通中西繩結,一條小紅繩,加上巧手與妙思,變成千變萬化的繩結,寄寓無限情意,為人送上祝福。
遠古為記事 後世變裝飾
繩結藝術源遠流長,張寶賢表示,在文字尚未發明時,人類以結繩記事,所謂「大事大結其繩,小事小結其繩」,後來發明了文字,繩結便開始成為裝飾,「那時除了玉珮有繩結,腰帶、轎的垂簾、布帳以至佛教的裝飾品都是用繩結製成」,而以前中國衣服的鈕扣也是用繩編織出來。繩結至今仍然用作裝飾,張寶賢會利用中國結做些頭飾及手鏈,要「貼近潮流,不時看時裝書增值」。
學繩結抗抑鬱 帶來滿足感
工多自然藝熟,從事繩結工藝30多年的張寶賢一邊編織手上的繩結,一邊分享生涯點滴。當初她學繩結是因為產後抑鬱,「當時生完孩子困在家中,不能到工廠上班,自己又不適應照料嬰兒的生活,總覺得不甚快樂,丈夫於是鼓勵我學些東西,紓緩一下情緒」。當時社區中心開設了綜合手工藝班,當中包括繩結,張寶賢初次接觸繩結便愛上了,「因為織繩結不用花很多時間便可以有一件製成品屬於自己,很有滿足感」。自此她便與繩結結下不解之緣。
看書學西洋結 跟老師學中國結
手工藝班後來收生不足,她就自己買書看,那時很多日本書、英文書都有教繩結,不過全都是西洋結。直至先前手工藝班導師的女兒將中國結從台灣引入香港,再開班授徒,她才接觸到中國結。「第一次接觸中國結,覺得很美,其實我學之前,已從書中看過很多中國結,不過始終跟人學較有系統,亦容易得多。」張寶賢後來為了提升手藝,曾到台灣、徐州及杭州觀摩學習,漸漸將繩結發展成職業。
中國一繩多結 西方多繩一結
張寶賢精通中西繩結,她認為兩者各有特點,「中國結用一條很長的繩來編結,它的變化是將眾多的結組合,變成一組複雜的結,比較考驗耐性,不像西洋結用很多條繩重複又重複地織出簡單的結」,她隨手拿起旁邊的繩結解說,「這個中國結就是由兩個『雙聯結』、一個『吉祥結』組成」。中國結由很多結組合而成,稍一不慎,便要拆過重來,難度較西洋結高,所以「要事先計劃並繪畫大綱,方便編織」。
全球化下不分中西
現時繩結漸漸步向中西合璧,張寶賢稱是科技發達拉近了中西文化,「一上網中國結西洋結已經混不可分」。她指西洋結的特點是立體感強,而中國結則偏向平面,不過「現在亦有人做得十分立體、複雜,但非常費時」。她現在也不再分中國結及西洋結,而是視乎作品需要及方便程度而決定選用哪種結。
講求寓意 以往節日常見
從事繩結工藝多年,張寶賢對繩結有一份難以言喻的情意結,她認為親手做出來的東西始終有一份心意在其中,可以為別人送上祝福。店內掛滿了大大小小、琳琅滿目的繩結,她表示「每個結都有名字,預先想好名字可以知道結的寓意」。以「天長地久慶同心結」為例,拱形的是一個「盤長結」,因太長的緣故,她將之命名為「天長地久」,下面那個是「團錦結」,代表團圓,交疊兩個心其實是由盤長結變化而成,有心心相印的意思,下面則是一個「慶結」,取慶祝之意。她指這組結送給人結婚就最合適不過。
過年元宵端午可應節
張寶賢稱,以往繩結常見於傳統節日,「農曆新年中國氣氛濃厚,家中會放很多中式擺設,元宵則會浪漫一點,大家互相製造一些飾物贈送對方訂情」。此外,端午節正值蛇蟲鼠蟻出動之時,人們會用繩結織成香包,放入一些驅蟲的物品給小朋友佩戴。不過,時至今日,社會已不再流行繩結,張寶賢感嘆現時少人跟從傳統,「很多家庭都比從前簡約了,過年不會再裝飾家居,以前個個穿著中式衣服,現在已看不見」。
【知多齱R月老牽紅線】
紅繩是中國結常用的素材,有連繫人際關係、締結姻緣的意味,這與月老為人牽紅線的故事不無關係。月老的故事出自唐代傳奇小說集《續玄怪錄》中的〈定婚店〉,記述少年韋固巧遇月老,並得悉他掌握天下人的婚書,負責用紅繩替男女繫結姻緣,「赤繩子耳,以繫夫婦之足」。月老與韋固走進巿集,見一盲眼婦人抱3歲女孩走過,月老說婦人懷中的醜女孩將會是他的妻子,於是買兇殺人。10多年後韋固做了大官,娶了一名貌美的女子,但妻子一直不肯展露眉心,原來當日韋固買兇殺人不成,只傷到女孩眉心,而妻子就是當日那名女孩,兩人於是感到姻緣天注定,此後相敬如賓。
文、圖: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