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很多人羨慕旅遊記者或blogger可免費環遊世界,但世上哪有免費午餐?90後旅遊網誌作者張樂芹(Daneil),大學畢業後以公餘發展旅遊和寫作興趣,用心觀察,思考角度,爭得意想不到的收穫。想走萬里路,先要裝備好自己!
張樂芹2012年大學畢業後,於知名旅遊網站公司擔任編輯,喜歡寫作的他不久後開設「半個旅遊記者的故事」網誌,分享工作經歷,令人進一步了解與旅遊有關的工作。「(於公司)要做旅遊記者,也要做公關籌辦活動,所以就自稱『半個』旅遊記者。」
任職旅遊公司難免要寫「鱔稿」,張樂勤曾去純購物團,找不到任何特點,只好介紹食品,「走馬看花式的旅遊會很平面,寫出來的價值不大。所以觀察力很重要,這樣才可找到好的角度切入,貫穿旅遊經歷」。他發現自己喜歡文化歷史,並加入自己的想法,「之前到德國旅遊,有機會嘗到不同的酒,我想到可以酒的不同特性比喻人生,有淡然亦有剛烈」。
轉職後以業餘時間發展志趣,但籍籍無名,如何爭取贊助?張樂芹強調準備工夫與獨特角度是成功關鍵。以2013年聖誕到日本京都為例,當時他買了一張回程機票,並以旅遊blogger身分電郵到當地旅遊局徵詢行程建議,「我順道交了計劃書,表示此行有兩個主題,一是日本的傳統料理與民宿等文化,二是比較當地與香港冬季的不同」,意外獲回覆說可贊助住宿,對方更為他仔細調整行程。他再聯絡回程機票所屬的日本廉航,提出可為該公司撰文,「我見少有文章介紹此航空公司的飛機環境,於是發電郵表示可介紹機艙設計、班次與服務」,結果獲贊助去程機票。
愛讀遊記 作旅遊對照
旅途上觀察尋找新鮮事,也要有好文筆將經歷躍然紙上,張樂芹愛閱讀遊記,學習寫事物的角度,喜歡季羡林的《留德十年》,「作者寫自己於德國生活的片段,可看到他為人很平和、不浮誇,作品平實又吸引」。另推薦岑逸飛的「文化旅遊系列」,「先學習一個地方的歷史,之後自己去到(該地),有一個對照很不錯」。
與當地人溝通 發掘各地特色
張樂芹去過10個國家,旅遊對他的意義是認識自己與身處的世界,「透過不同形式的旅行,可更了解自己,知道需要多少時間適應新環境。不同地方各有獨特文化,如日本人做事嚴格認真,連火車班次時間都會準確列出;印度人則很善良,他們樂天知命,會善用身邊僅有的資源」。另一重點是持開放態度與當地人溝通,例如他知道台灣有濃厚咖啡店文化,去台灣時就到咖啡店與當地人討論哲學,亦會參與當地人聚會,發掘更多該地方的特色。
◆Profile
張樂芹(Daneil),「半個旅遊記者的故事」網誌作者,曾任職旅遊網站,現於公營機構從事社區關係工作。
網誌:travelwithreporter.com
文:Virginea
圖:胡景禧、受訪者提供
場地提供:牧羊少年咖啡.茶.酒館
《明te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