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據說,草書大師、台灣前監察院長于右任先生受不了員工隨地小便,就寫了張「不可隨處小便」的告示貼於牆角。大師墨寶難得,很快有人把字條揭去。然而,「不可隨處小便」六字畢竟不雅,於是裁開重組為「小處不可隨便」,墨寶遂得登大雅之堂。現在,「不可隨處小便,小處不可隨便」這十二字還掛在台灣監察院長辦公室內。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有個張天錫,行為也不檢點,隨處小便,竟尿到祖宗頭上,從而惹禍上身。故事說的是「不可隨處小便」,其實也在警告世人「小處不可隨便」。
〈戲溺髑髏〉《閱微草堂筆記》
佃戶(1)張天錫,嘗于野田見髑髏(2),戲溺其口中。髑髏忽躍起作聲曰:「人鬼異路,奈何欺我?且我一婦人,汝男子,乃無禮辱我,是尤不可。」漸躍漸高,直觸其面。天錫惶駭奔歸。
鬼乃隨至其家,夜輒在牆頭簷際,責詈不已。天錫遂大發寒熱(3),昏瞀(4)不知人。闔家拜禱,怒似少解。
或叩其生前姓氏里居,鬼具(5)自道。眾叩首曰:「然則當是高祖母(6),何為禍于子孫?」鬼似悽咽曰:「此故我家耶?幾時遷此?汝輩皆我何人?」眾陳始末,鬼不勝太息(7),曰:「我本無意來此,眾鬼欲借此求食,慫恿我來耳。渠有數輩在病者房,數輩在門外。可具漿水(8)一瓢,待我善遣之。大凡鬼畯W飢,若無故作災,又恐神責,故遇事輒生釁,求祭賽(9)。爾等後見此等,宜謹避,勿中其機械(10)。」眾如所教。鬼曰:「已散去矣,我口中穢氣不可忍,可至原處尋吾骨,洗而埋之。」遂嗚咽數聲而寂。
註釋:
(1)佃戶:佃,[粵]音電,租種土地。佃戶,向他人租借土地耕種的農戶。
(2)髑髏:[粵]音獨樓,死人的頭骨。
(3)寒熱:指怕冷發熱的症狀,即發燒。
(4)昏瞀:瞀,[粵]音茂,混亂,錯亂。昏瞀,神志昏亂。
(5)具:完備,詳盡。
(6)高祖母:曾祖父的母親。
(7)太息:大聲長嘆,深深嘆息。
(8)漿水:水或食物的湯汁。
(9)祭賽:祭祀酬神。
(10)機械:機心,機巧。這堳機關、陷阱。
語譯填充:
佃戶張天錫,曾在荒野看到一個骷髏,一時興起,故意把尿拉在它口中。骷髏突然跳起,發出聲來:「人鬼殊途,你(a) _____要欺負我?何G我是婦人,你是男子,竟然如此無禮侮辱我,這實在是太過分啦!」骷髏愈跳愈高,幾乎撞到他的臉。天錫(b) _____地跑回家去。
鬼於是追到他家中。每天晚上,鬼就在牆頭簷下,不停(c)_____。天錫因此發起高燒,昏昏沉沉,不省人事。全家人見狀,忙下跪祈求,鬼的怒火才稍稍平息。
有人問起鬼生前的姓氏住所,鬼都一一回答。大家聽了,都磕頭說:「這麼說來,您應當是我們的高祖母了,為什麼要害自己的子孫呢?」鬼聲音哽咽,顯得很悲傷,問:「這原來是我的家嗎?什麼時候搬到這堛滿H你們都是我什麼人?」大家將來龍去脈,細細向她稟告。鬼聽了,不禁長嘆,說:「我本來也沒打算來這堙A只是群鬼想乘機討點食物,就慫恿我來了。現在它們有幾個在病人的房內,有幾個在門外。你們可準備一瓢水,等我好好打發它們離開。凡是鬼,常常要受飢餓之苦。如果無故作祟,又怕神明責怪。所以一有機會,就挑釁生事,事情鬧大了可以求點祭祀,討點祭品。你們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應當(d)_____避開,千萬不要中了人家的圈套。」大家如她所說去做。鬼說:「它們都散去了。我呢,實在受不了口中那股臭味,你們可以到原來那個地方,找到我的骨頭,洗乾淨了埋起來。」於是又嗚咽幾聲,然後(e) _____。
【學習要點﹕本義和引伸義】
一詞多義是古代漢語常見的現象,從眾多詞義中,找出它的源頭,了解詞義演變的過程,有助於釐清詞義之間的關係。詞義的源頭,也就是詞的原始意義,就是本義;由這個源頭發展出來的,也就是在本義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其他意義,就是引伸義。
以〈戲溺髑髏〉為例,「眾叩首曰」的「叩」字,原寫作「」,《說文解字》:「,擊也。」「」的本義是「擊打」、「敲打」,後來又寫作「扣」或「叩」。由本義「擊打」引伸出「接觸」、「碰撞」之義,「眾叩首曰」的「叩首」就是以首(頭)碰地。
敲打、碰撞必有迴響、回應,如錢穆先生所說:「如叩門,使門內人聞聲開門也。又如叩鐘使自鳴。」(《論語新解》)叩門、叩鐘有如人之發問;開門、自鳴有如人之回答,所以,「叩」由本義「擊打」又引伸出「發問」之義。如〈戲溺髑髏〉「或叩其生前姓氏里居」的「叩」,就是「叩問」的意思。
「叩首」的「叩」有「觸碰」之義、「叩問」有「敲使之應」之義,這些都是引伸義,是由「叩」的本義——「擊打」、「敲打」——發展衍生出來的。
【實戰篇】
1.試判斷以下陳述:
A) 張天錫現在的住宅是鬼的故居。
□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B) 鬼一離開,張天錫的病就好了。
□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2.選出一個最適合的答案,在相應的方格內以ˊ號表示。
群鬼離開張家,是因為它們:
□ 已經報了仇
□ 原諒張天錫
□ 得到了食物
□ 怕神明責罰
3.鬼對張家人說:「勿中其機械」,「機械」指的是什麼?你覺得鬼說這番話有什麼目的?
文:香港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洪若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