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地產新頁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現任教宗方濟各(台前中)主持封聖彌撒。
放大
 
放大
 
伊斯蘭教
放大
 
佛教
放大
 
圖為一批信奉印度教的學生參加「神聖沐浴」儀式,象徵洗淨罪惡。
放大
 

其他新聞
學好通識﹕單元二焦點回顧
通識手記﹕拓真正的藝術空間
實戰錦囊﹕段內駁論方能奪高分
試題拆解﹕施政報告忽略基層發展
集師廣益﹕朱古力絕種危機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新聞定格﹕宗教的意義和功能

【明報專訊】宗教對不少人來說是心靈雞湯。不過在全球多元的宗教下,心靈雞湯也可演變成宗教衝突。究竟宗教有什麼意義和功能?全球最多人信奉的宗教又是哪一個呢?

宗教的意義

對不少人來說,信仰是生活的動力。尤其在人遭逢巨變時,容易追求信仰。原因為何呢?台灣牧師羅興隆在〈重整宗教信仰的重要性意義〉一文解釋,由於人生在世會面對大量的未知之數(uncertainties)和困難,尤其對「死」有所畏懼,因而產生出「軟弱的本性」,部分人會投奔宗教的支持。

羅興隆引述美國社會學家Peter Berger所提出的「心靈無家」 (The homeless mind)現象,指出現代人在多元化的社會堙A「因被要求做許多的選擇,如職業、知識、資訊等,因而增加了錯誤的機會」。錯誤為人類帶來挫折的感覺和壓力,而宗教則提供「信心」。羅興隆形容人生存在世上,需要的是對生命的信心,以掌握世界和命運。無論是哪個宗教,多能給予信徒生活上的指引,如生活應有的方式、信條,以穩定人在現實中面對困難時的情緒和心情,即「精神特徵(mental traits)」和「心靈力量」(psychological forces)」。

宗教面對的挑戰

時至今日,大眾一般相信科學,提倡用「理性」的態度研究宇宙萬物的起源和發展。科學日新月異,變相強調「個人能力」,很多過去要用宗教解釋的事物現已有科學上的解釋。這無疑為宗教帶來極大的挑戰。羅興隆指出「宗教在前現代時期(pre-modern era)建構出宇宙意象、人生價值和歷史目的」,但在新知識的衝擊下,宗教失去了權威性和神聖形象。他認為要平衡宗教和科學間的衝擊,宗教必須繼續宣揚人存在的目的、態度和意義,以讓人感到有信心。

其他宗教的功能理論主要來自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E. Durkheim)與英國人類學家芮克里夫-布朗(A. R. Radcliffe-Brown),他們認為宗教有個人和社會兩個面向,具有強化及為現有社會價值和制度辯護的功能。

.個人﹕宗教慰藉心靈滿足的需求,並透過信仰的方式提供歸屬感、以儀式提供成員彼此間的認同感

.社會﹕宗教具有超越個人與社群的力量,並提供道德與規範的來源。透過該等力量可達到促進社會整合與強化成員間的認同感。宗教可使現有的社會規範神聖化,有利於社會穩定

為何宗教容易挑起衝突?

不過宗教有利社會穩定一說近年受爭議。美國政治學者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於1993年提出「文明衝突論」(The Clash of Civilisations),指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差異會導致衝突,並預視文明間的衝突或是未來世界衝突的主因。

其實,宗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存在不同的涵義。在漢語中,「宗」一詞不單指尊敬和崇拜神明,同時包含對人類祖先神靈的尊敬,並有教化之意。而在西方語境下的「宗教」(如英語Religion一詞源自拉丁語「Religio」),原意應為人對神聖的信仰、崇拜,更代表神和人之間的結合修好,與中國的宗教所指有出入。

不同地區對宗教的態度

美國民調機構皮尤2012年曾分析全球有關宗教的法律,指全球47%國家或地區都有不同程度的法律或政策,懲處瀆神、叛教及宗教誹謗。198個國家或地區中,有32個有反瀆神法,20個有叛教法,多達87國有宗教誹謗法,對象是針對宗教社群的仇恨言論。

由於大部分歐洲國家都有基督教的傳統,不少歐洲國家長期都設有瀆神罪。不過,有國家更重視言論及思想自由,廢除瀆神罪,如法國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便廢該罪。時至今日,仍有7個歐洲國家有瀆神罪,可是甚少使用。

◆世界六大宗教

基督教及天主教

根據《聖經》所述,主耶穌建立了教會。這個教會到公元1054年分裂成「東方教會」(即今日俄羅斯人信奉的「東正教」)及西方教會(即「天主教」),而在16世紀天主教再分裂出不同的基督教派系,包括路德教派及聖公會等。天主教徒除耶穌外,還會敬拜聖母、天使、聖人等,而基督教只信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是一神論宗教,相信神(上帝)創造了世界,並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後來神派遣兒子耶穌基督降世為人,為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用血清洗人的罪。耶穌在死後復活,因為他的死亡令人得到救贖,使一切信祂的人得到拯救和永生。

猶太教

猶太教相信耶和華是創天造地、唯一的神。除被奉為經典的《塔納赫》外,猶太教認為律法書代表了神的旨意,集中體現在摩西十誡中。他們相信以色列民族是神的特選子民,期盼彌賽亞(意指受上帝指派來拯救世人的救主)的降臨,拯救整個猶太民族。猶太教反對偶像崇拜,在猶太人的聖殿中沒有任何上帝的有形形象。

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分別

.基督教相信彌賽亞已經來臨(即耶穌);猶太教則認為彌賽亞仍未來臨

.猶太教的經典有《塔納赫》和記載猶太教律法、條例的《塔木德》。《塔納赫》和基督教《舊約聖經》內容相同,但編排順序不同。基督教聖經則同時包括記錄耶穌及門徒言行的《新約聖經》。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又稱回教。「Islam」一詞意為「敬畏、順從(真主)」;伊斯蘭教徒被稱為穆斯林(Muslim),意思也為「順從者」。伊斯蘭教以《可蘭經》和聖訓為教導,亦是一神論宗教。《可蘭經》被穆斯林視為創世主真神阿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聖訓為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穆斯林相信真神派遣了多位先知給人類,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但最終信息傳達到最後的先知穆罕默德,並載於《可蘭經》。

佛教

佛教的基本教義從解脫眾生於苦難為出發點,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覺悟。佛教徒相信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難當中,輪轉生死。佛教信徒的修行重點在於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難、斷盡一切煩惱,得到解脫。

印度教

印度教(Hinduism)信奉多神崇拜的主神論,並以《吠陀經》作為教義。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印度教教徒要嚴格遵守種姓制度,人與生俱來被分為4個等級,當中婆羅門享有至上的權威;人會經過周而復始的輪迴,前世所為(「業」)將決定今世的命運。要得解脫必須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涅槃)。印度教具強烈的「封閉性宗教」特色﹕不鼓勵印度人移民海外,也不鼓勵外國人入籍印度。印度人生來即被視為印度教徒;外國人則不被視為印度教徒。

◆宗教在香港

根據香港《基本法》第32和141條,以及香港法例383章《香港人權法案條例》,信仰及宗教自由是香港居民享有的基本權利之一,受法例保障。香港在多方面也能體現宗教與風俗的多元化。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

座談會於1978年成立,每年舉辦一次以促進不同宗教團體間的交流、團結與合作,以發揮宗教的推動力,貢獻社會。與會宗教領袖有﹕

.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

.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

.香港孔教學院院長

教會辦學

根據香港電台的節目《香港歷史系列 II》,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初並未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港英政府只是鼓勵私人和教會辦學。在1842年至1866年間,西方教會派遣傳教士、修女來港辦學,同時宣教。當中本地不少學校都由傳教士所立﹕如倫敦傳道會創立英華書院、基督教聖公會的聖保羅書院、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的聖心書院、天主教喇沙會的聖若瑟書院等,教會透過幫助本地的貧困大眾,並用教育宣揚教義。又例如孔教設立了一所中學、一所小學,以宣傳仁、義、禮、智、信五常的基本教義。孔教推行的「教」具有宗教的各種意義,也是「有教無類」的「教」。

慈善事業

特首梁振英2014年曾公開指出宗教界對本港的經濟沒有什麼貢獻,惹來各界迴響,認為那並非事實。香港在50、60年代不少市民的生活非常艱苦,當時港英政府還未有綜援等社會福利,不少救濟工作就落在基督教或天主教團體身上,主動來港給予援助和傳教,派發救濟包。當時教會贈醫施藥、開孤兒院等,讓貧苦市民能獲得便宜甚至免費醫療、喪失父母的兒童有棲身之所。現時,如基督教正生書院、救世軍等都以宗教名義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其他宗教團體如佛教、道教也有提供不同的社福、教育服務及興辦醫院。

 
 
今日相關新聞
新聞定格﹕宗教的意義和功能
新聞定格﹕宗教衝突 錯綜複雜
新聞定格﹕文化 vs. 宗教
科學 vs. 宗教
人權 vs. 宗教
新聞定格﹕宗教衝突與角色關係圖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