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地產新頁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有評論認為佔領運動反映青年對社會政策不滿。圖為佔領第74日、金鐘清場前一晚有學生特地到佔領區留影。
放大
 

其他新聞
通識實踐﹕互動性教育
師生分享
概念解碼﹕言論自由 (freedom of speech)
影音學通識﹕飢餓遊戲 反強權 享自由
趣學通識﹕從電視頒獎禮學通識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觀點與角度﹕青年問題源自難上流?

【明報專訊】特首梁振英11月29日出席扶貧委員會特別會議時提及佔領行動,認為「過去兩個月發生的事」突顯政府在青年多元及向上流動問題有檢討需要,會在新一屆扶貧委員會成立專責小組,聚焦探討如何從教育、就業和培訓各方面促進青年「向上流」。扶貧委員會委員兼民協立法會議員馮檢基批評,特首將青年對民主的訴求,扭曲成貧窮及向上流問題是「大錯特錯」。《明報》引述政府正研究於2015年1月公布的《施政報告》,將透過增加房屋供應、加強支援措施增加青年向上流動等方法,疏導青年的怨氣。到底解決了「上流」問題,是否等同解決了青年問題?

◆背景

佔領運動與青年問題

《明報》11月底以問卷形式訪問3間中學的高中生,以及本港8間大學和2間專上院校的學生共1032人,了解青年人的訴求。結果顯示47%受訪者最不滿政治問題,包括「政制爭議」、「香港未能做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問責官員能力不足」;有46%受訪者認為政府應優先解決政治議題。其次是民生、個人發展等。另外,多達79%受訪者不滿特首梁振英的表現,以及有74%受訪者認為政府不能回應他們的需要。

房屋問題增青年怨氣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認為,政府應該處理的是現在年輕人的「絕望感」。政府宣布2003年起停建停售居屋,公屋供應量也大幅下跌,同年內地開放自由行,大量舊樓單位被業主收回做「月子公寓」及廉價賓館,令不少中下階層人士要轉租劏房,居住環境也因而不斷惡化。在理大執教房屋政策的鍾劍華以自己的學生為例,每班二三十個學生之中總有三四個學生申請輪候公屋,學生中無人覺得能通過自己能力滿足到長遠住屋需要,「這種無助感是很強的,我同政府官員都是這樣說,你要擔心的不是他們排隊輪公屋,因為現有的制度下他們絕大部分是輪不到的,要憂慮的是這種絕望的感覺」。他指出如果問題不能解決,將造成社會不穩定(social instability)。

■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

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教授王卓祺在〈人性不變——後物質主義的香港青年世代〉一文中引述,有意見認為「這一代的年輕人相信後物質主義,請政府及老一輩要對準青年的需要。即是要給他們民主,要重視環保;『向上流』的物質條件如就業和房屋不足以疏導他們的不滿」。

後物質主義的概念首先由學者Ronald Inglehart於1970年代提出。他主理的世界價值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透過跨國調查,了解各地的價值轉變及社會價值與社會發展的關係,發現富裕社會如美國、日本的經濟儘管有所發展,但其主觀福祉(subjective well being)如快樂、生命滿足感(life satisfaction)並沒有進步,致有收入增長至一個能夠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水準,便會出現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降低的現象,反映物質富裕並不一定帶來相等比例的快樂或主觀福祉。

 
 
今日相關新聞
觀點與角度﹕青年問題源自難上流?
評論節錄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